7月17日中午,韓國總統李在明表態稱“自己并不親華”,可下一句卻令全場嘩然:“臺灣與大陸的關系,與我們韓國無關。”這句話,徹底打破了美方對韓方“聽話”的幻想。
就在同一時間,中國央行發布了最新數據——中國已連續第20個月增持黃金,5月黃金儲備增加至2296.37噸。與此同時,美債持倉降至7563億美元,創下2009年以來最低水平。
美方一邊還在幻想中國“不會走”,一邊卻眼睜睜看著中國一步步退出美元體系的中心。特朗普或許萬萬沒想到,昔日他口中的“兩個最可靠”的盟友——韓國和印度,早已悄然做出選擇,而中國也用行動給出清晰回應。這一切,是偶然嗎?還是中國早已布下的局,正在逐步顯現?
5月的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顯示,中國5月再度減持美債9億美元,連續第三個月減倉,總持倉降至7563億美元。這個數字,不只是一個金融數據,更是對美方政策信任度的“投票結果”。
過去三年,中國累計減持美債超過2800億美元,從頂峰1.3萬億美元一路滑落。如今的中國,僅占美國國債總量的2%。而就在這輪減持同步進行的過程中,中國央行卻在默默將這些“紙債”轉為實物資產。
6月,中國再次增持10噸黃金,連續20個月不間斷買入,黃金總儲備逼近2300噸。這不是一次性操作,而是一場長期、系統性調整。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樣的調整并非中國一國之舉。韓國和越南,也幾乎在同一時期做出“結構性調整”——韓國宣布下調美元資產比重,越南則加速推動本幣結算。
這場變化背后,隱藏著一股越來越強的“去美元化”浪潮。它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而是靜悄悄的撤退。中國沒有用語言去抗議美元霸權,而是用行動一步步退出那個游戲。
日本和英國,作為美方最親密的盟友,在中國減持的“空檔期”迅速補位。日本5月持倉再創新高,達到1.135萬億美元,英國也超過中國,成為第二大美債持有國。
有人說這是市場行為,但從時間點和操作節奏看,更像是一次戰略接力。英日接盤的時機,恰恰卡在中國減持之后,那不是巧合,而是默契。
問題是,這種補位機制能持續多久?日本國債負債率接近300%,英國自身的金融信用也因脫歐而大幅削弱。再加上美國財政部每季度都要發行數千億美元新債,靠這兩國長期加倉,實屬勉強。
5月14日,美國突然宣布對中國石墨征收160%的進口關稅。結果還沒等中方發聲,6月中國就悄然減持82億美元美債。這波動作沒有喧囂,卻異常有力——你打貿易戰,我就“減債換金”。
更絕的是,一個月后,美方居然主動放松了91%的對華關稅,輿論稱之為“重大突破”。看似沒有直接對抗,但中國用金融杠桿撬動了貿易談判的走向。
7月16日,特朗普在談及芬太尼問題時,罕見地公開稱贊中國的合作態度。他聲稱,“中方在打擊毒品泛濫方面提供了巨大支持。”這番“服軟”的言論,在此前幾乎不可想象。
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與財政部長貝森特計劃共同訪問中國。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已悄然調整對華態度,主動釋放溝通信號。
可中國并未急于回應,而是堅持“看誠意再說話”。這份從容背后,是中國在全球金融格局中逐漸搭建起的新體系。
2025年4月,美國再度大幅加稅,結果中國5月即減持82億美元美債。數據顯示,這波“減債”操作之后,美方立馬調整政策。這說明,中國并非盲動,而是精準出招。
更具戰略性的,是中國在資源端的布局。2023年中國糧食總收購首次突破4億噸,庫存可供14億人口食用一年半。能源方面,中國計劃在2025年前新增800萬噸原油儲備,相當于半年進口量。
還有黃金,過去三年,中國央行平均每年增持超過100噸,黃金在外匯儲備中的占比已達7%。這一切,都在悄悄削弱美元資產的主導地位。
在科技領域,美國雖試圖通過芯片禁令遏制中國,但7月中旬,美方突然放開英偉達向中國出口H20芯片許可。這一變化,正是“求合作”的信號。
特朗普本人,甚至有意在9月3日訪華,參加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閱兵式。盡管尚未最終確認,但這份邀請已釋放出足夠的政治信號。
7月12日,菲律賓海軍攔截中國桂林號軍艦,美方緊接著派出卡爾·文森號航母進入南海。這一連串軍事動作,明顯是在給談判加碼。可現實是,中國并未被這些“壓力”嚇住。南海的島礁建設、海軍力量的穩步提升,背后是一份“有備而來”的從容。
美軍在南海的部署頻率同比上漲20%,但這些高調的動作,并未撼動區域格局。反倒是韓國、越南、印度等國家,逐漸向中國靠攏,悄悄調轉方向。印度近日與中方在上合組織框架內重啟三國對話,外交部明確表態“會談確有必要”。印方外長蘇杰生甚至親自訪華,釋放出濃厚的合作信號。
韓國方面也不甘示弱,李在明政府已經與美方就“戰時指揮權”展開談判,意圖收回軍權。這一舉動,意味著若臺海有變,韓方可要求美軍撤離本土。這場局勢變化,并非突然發生,而是經過長時間觀察與判斷后,各國做出的戰略選擇。
美債,從“安全資產”變成“風險標簽”,游戲規則早已改變。過去的“信任紅利”不再,金融市場正在悄悄重構。2024年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占比降至57.8%,而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首次突破3%。這些數據,折射出國際市場對美元系統的信任正在“變質”。
沙特賣石油用人民幣,巴西賣大豆也改用人民幣結算。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0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美國國內也在“自救”。《GENIUS法案》出臺后,USDT公司被強制用80%儲備資金購買美債,直接接盤1200億美元。這背后,是美國在試圖用“內部市場”來穩住債市。
7月18日,特朗普親自簽署該法案,意圖通過穩定幣市場反哺國債市場。但即便如此,仍無法掩蓋外資“離席”的趨勢。加拿大5月突然購入617億美元美債,動機成謎,被外界質疑是“代持”操作。日本、英國雖繼續加倉,但動能明顯不足。
整個市場,正在悄然重排座次。中國不再是最大買家,而是最清醒的離席者。這不是對抗,也不是退讓,而是一種智慧與前瞻。美債這場全球博弈,還未到終點,但已經悄悄改寫了規則。
中國,不再是賭注,而是掌控節奏的“旁觀者”。短短幾年間,國際金融秩序、地緣政治格局、貿易博弈方式,已被重新書寫。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國用減持美債的冷靜操作,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戰略節奏。
中美之間的這場博弈,并非簡單的你來我往,而是一次深水區的戰略較量。中國不是激烈對抗者,而是冷靜退出者。
從減債增金,到資源布局,再到盟友動向,每一步都精準、穩健,而美國的反應,卻顯得倉促和失措。未來風向已變,主動權,已悄然轉移。
信息來源:
[1]“臺獨”再受重挫 韓國新總統“不介入臺灣問題” 東南網
[2]5月美債外國持有者總量上升:中國三月連降,加拿大購買激增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