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FM93交通之聲
傍晚時分登上寶石山靜觀晚霞變幻,成了許多人的心之向往。然而夏季也是蜂類最為活躍的時節,若是不小心跟它們起了沖突,很可能兩敗俱傷,頂著“大包”兩眼淚汪汪。
就在前兩天,一支夜爬隊伍正循著山勢緩緩上行,滿心期待著抵達絕佳觀景位,將那片絢爛晚霞盡收眼底。山間回蕩著輕快的說笑聲,誰也未曾留意,路旁的樹影忽然不安地晃動起來,下一秒黑云般的馬蜂群從被驚擾的蜂窩中傾巢而出,直撲人群。
方才的歡聲笑語瞬間被驚叫聲淹沒,隊員們手忙腳亂地往石階兩側躲閃,有人慌不擇路撞到了同行者的后背,有人下意識地扯過外套罩住頭,卻怎么也擋不住蜂群的圍攻。
短短幾分鐘,此起彼伏的痛呼就在山路上炸開:“啊!我被蜇了!”“這里還有!”十幾人接連“中招”,最慘的那位隊員捂著胳膊蹲在地上,被狠狠蜇了4口,疼得他齜牙咧嘴。
劇痛只是開始,更兇險的還在后頭!
當眾人狼狽地抵達我院武林院區皮膚科時,診室里的景象讓人心頭一緊。不少人的頭部、身體上還留著蜇刺,有人還出現肌肉酸痛的不適感,血液檢查提示細胞正在大量破壞,若處理不及時,后果不堪設想。
更令人揪心的是,其中一位隊員臉色慘白地靠在椅背上,頭暈惡心伴著心悸陣陣襲來,出現了輕微休克的征兆。其他人雖屬輕癥,但被蜇處的紅腫、劇痛與灼熱感交織,折磨得他們坐立難安。
皮膚科醫護團隊瞬間進入緊急狀態,護士迅速準備藥劑,醫生小心翼翼地用鑷子拔除蜇刺,一邊監測生命體征,一邊根據癥狀調整救治方案。經過一系列專業的救治,這場夏夜驚魂總算在醫護人員的守護下,畫上了有驚無險的句號。
也是在同一天,小高(化名)和戶外俱樂部隊員們一同爬半山,誰知行至途中,有人不慎踩到了一個馬蜂窩,瞬間激起群蜂圍攻,同行的十幾人無一幸免,全都被蜇傷“掛彩”。眾人急忙趕往我院丁橋院區,好在經過醫生的緊急救治,最終都脫離了生命危險。
夜爬雖爽,但暗處的“殺手”不得不防!
蜂的種類繁多,目前已知的有10萬多種。大部分蜂都帶有毒刺、能蜇人。我國常見的毒蜂包括蜜蜂、黃(馬)蜂、地雷蜂、牛角蜂等。
中醫將蜂蜇傷歸為“蟲毒傷”,病機核心為毒邪內侵、阻滯氣血,具體分三階段:
? 早期: 毒邪外襲,壅滯肌膚,導致局部腫脹疼痛,甚至出現瘀點、瘀斑 。
? 中期: 毒陷經絡,氣血逆亂,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出現水皰、糜爛、肢體麻木 。
? 后期: 毒攻臟腑,陰陽失調,損及心、腎、肝,出現醬油尿、無尿、休克、昏迷 。
收好這份防蜂秘籍:
? 避開高危區: 遠離灌木叢、巖壁縫隙、低矮樹枝,這些地方極可能是蜂巢所在。
? “低調”出行: 勿用香水,香味濃烈的護膚品、發膠,鮮艷衣物、甜味的飲料等也容易吸引蜂類。
? 穿著防護: 野外活動盡量穿長袖長褲、戴帽子,能為皮膚增加一道屏障。
被蜂蜇傷后,要第一時間清潔傷口,被蜜蜂蜇傷用肥皂水清洗傷口,被馬蜂蜇傷用醋清洗傷口,如無法分辨蜂種,用清水沖洗,隨后可通過局部冷敷的方式來減輕腫脹與疼痛。
此外,被蜇傷后還需密切觀察身體狀況,一旦出現過敏反應,務必立即前往醫院接受專業治療,切不可延誤。
記者:王桔 通訊員:徐尤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