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即將訪華的消息傳出后,細心人發現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中國外交部發布的通告中,用的是"雙方商定"而非"應中方邀請"。
這一字之差,折射出當前中歐關系的微妙變化。
馮德萊恩此行可謂"輕裝上陣",訪問行程被壓縮到僅有一天,連基本的國宴招待都沒有安排。
這種接待規格的差異,在外交場合傳遞著明確信號。
馮德萊恩這位歐盟掌門人近期的言行確實令人費解。
就在訪華前夕,她還在公開場合聲稱中國存在"經濟脅迫",要求中方在貿易問題上作出單方面讓步。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她一邊指責中國"產能過剩",一邊又希望中國放寬對歐洲企業的市場準入。
這種自相矛盾的立場,讓人不得不懷疑其訪華的誠意。
歐盟當前的處境頗為尷尬。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歐盟對華貿易逆差擴大12%,而同期中國對歐投資卻增長35%。
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關鍵領域,歐洲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按理說,此時更應尋求與中國深化合作,但馮德萊恩似乎更熱衷于追隨美國的對華遏制政策。
中國對歐策略正在發生顯著轉變。
過去中方習慣將歐盟視為一個整體來經營關系,現在則采取更務實的"雙邊突破"策略。
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法國簽署了價值200億歐元的合作協議
與德國達成了在氫能源領域的深度合作,與匈牙利等國也推進了重大基建項目。
這種"重點突破"的做法,有效繞開了歐盟機構的官僚主義障礙。
在具體經貿問題上,中國的應對更加靈活。
面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中國企業沒有被動應對,而是加快在歐洲本土化生產的步伐。
比亞迪宣布在匈牙利投資10億歐元建廠,寧德時代在德國工廠提前投產,這些舉措直接為當地創造了上萬個就業崗位。
這種"以投資化解摩擦"的策略,讓歐盟的保護主義政策陷入兩難。
值得注意的是,馮德萊恩此次訪華正值美歐貿易爭端升級之際。
美國計劃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這對德國汽車產業將造成嚴重沖擊。
有分析認為,歐盟希望借此次訪華向美國展示"戰略選擇權",但中方顯然不會輕易被當作制衡美國的籌碼。
與兩年前相比,中國對中歐對話的期待更加務實。
據悉,中方將在會談中重點討論三個核心議題:
歐盟能否堅持戰略自主、是否繼續參與對華"去風險"、如何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這三個問題直指當前中歐關系的癥結所在,顯示出中方希望歐盟作出明確選擇。
但中國并未放棄與歐洲的接觸,而是建立了更立體的交往網絡。
一方面保持與歐盟機構的必要溝通,一方面深化與成員國的雙邊合作;
一方面參與多邊框架談判,一方面推進具體項目落地。
這種"多軌并行"的策略,正在成為應對歐盟對華政策搖擺的有效方式。
馮德萊恩此行很可能成為中歐關系的一個分水嶺。
如果歐盟繼續在對華政策上首鼠兩端,中歐對話將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若歐盟能正視自身利益、調整對華定位,雙方合作仍有廣闊空間。
但無論如何,中國已經用行動表明:沒有相互尊重的對話,難以產生有價值的成果。
當前歐盟最需要明白的是,在對華政策上患得患失只會讓自己更加被動。
一邊想分享中國市場紅利,一邊又要配合美國遏制中國;
一邊面臨美國關稅大棒,一邊還想維持對華強硬姿態,這種矛盾做法注定難以持續。
中國始終敞開合作的大門,但歐盟需要展現出相匹配的誠意與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