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湖南省兒童醫院皮膚科診室里,一對年輕父母抱著懷中哭鬧不止的女嬰樂樂(化名)呼救。據樂樂母親劉女士回憶,孩子近一個月來頻繁吃手,尤其在睡前和獨處時,常常將右手第二指含在嘴里吮吸。家人覺得“不衛生”“會影響牙齒發育”,嘗試過拿玩具轉移注意力、輕拍小手等方式,卻始終不見效果。自己在網上看到“捆綁法能快速戒吃手”的說法,便網上買了彈性繃帶,將孩子右手松松纏繞了幾圈,想著“一晚上就能讓她記住教訓”。
“夜里孩子有點鬧,我們以為是餓了,喂了奶也沒用,直到天亮解開繃帶才發現不對勁。”劉女士回憶,解開繃帶時,發現孩子右手第二指已腫得比正常手指粗一倍,指腹皮膚呈紫黑色,觸碰時孩子哭得撕心裂肺。
劉女士趕緊帶著樂樂就近醫院進行了治療未見明顯好轉,為求進一步治療來到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就診。羅鴦鴦副主任醫師接診后立即為孩子檢查,發現其右手第二指遠節指腹皮膚壞死,皮下組織腫脹明顯,指腹皮膚出現瘀紫,提示血液循環嚴重受阻。“彈性繃帶看似寬松,實則會隨孩子活動越勒越緊,加上嬰幼兒皮膚嬌嫩、血管纖細,長時間捆綁極易導致局部缺血壞死。”羅鴦鴦指出,若再延遲松解繃帶,壞死可能蔓延至指骨,屆時可能需要手術截指。
科室趕緊給樂樂啟動治療:完善相關檢查后進行臭氧水療,清除壞死組織,進行紅光照射治療消炎消腫,再使用促進生長促進血液循環及抗感染的藥物換藥后樂樂傷口明顯好轉。由于嬰幼兒無法表達疼痛細節,羅鴦鴦告知劉女士回去后要細心觀察樂樂手指顏色、溫度和腫脹程度,通過孩子的哭聲和肢體反應判斷恢復情況。“最關鍵的是恢復局部血供,但嬰幼兒組織修復能力雖強,壞死區域的皮膚愈合仍需要2-3周的時間。”羅鴦鴦解釋,治療期間需嚴格預防感染,每天換藥時都要小心翼翼,避免觸碰脆弱的新生組織。
羅鴦鴦提醒,嬰幼兒吃手不是“錯”,其行為背后藏著成長密碼——吃手是嬰幼兒感知世界的正常方式。“0-1歲是口腔敏感期,孩子通過吮吸、啃咬探索物體,吃手能給他們帶來安全感,還能促進口腔肌肉發育和神經協調。”只要保持手部清潔,吃手是完全無害的,多數孩子到2-3歲會自然消退。事實上,家長對“吃手危害”的擔憂多源于誤解。(瀟湘晨報)
編輯:劉思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