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授權轉載自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一只標價將近100元的防曬口罩,成本價可能只要10元。高利潤的市場吸引了許多人跨界入局,做女裝的、做醫療口罩的,甚至本職是行政的,都開了網店,做起經銷商。
但逼近40度的高溫下,不少因為害怕曬傷、曬黑買了防曬口罩的年輕人,卻輪番被價格和防曬效果背刺。
最熱夏天,最熱單品
對著鏡子摘下口罩的一瞬間,陌陌人傻了。被防曬口罩遮住的,從鼻梁到下巴的部分變得黑黝黝的,與沒有口罩遮擋的額頭形成了明顯的色差,“不知道的還以為我戴了個吸熱面罩”。
陌陌今年剛參加完高考,6月下旬成績放榜后,她給自己安排了一次三亞潛水之旅。去得急,沒帶什么防曬的東西,她只能隨手在便利店買了一個防曬口罩,沒想到還是曬黑了。
戴了防曬口罩還被曬黑,并不是個例。上海女孩安安為了防曬,從家里到地鐵站的步行十分鐘的時間都會認真戴著防曬口罩。令她意外的是,僅僅過了一周,她的雙頰反而變得更黑了,還出現了炎癥,泛著明顯的紅血絲。
她檢索了一番資料才發現,原來在高溫下,一直捂著皮膚導致升溫,也會使得皮膚變黑——可能不是曬黑的,而是熱黑的。因為高溫下,皮膚受到熱應激的刺激,會讓黑色素細胞變大變活躍,比紫外線更容易傷害皮膚。
每年入夏,“一生愛防曬的中國人”都會用各種方式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從防曬帽、防曬手套到防曬服,從頭頂武裝到腳趾。而面部區域又是重中之重,稍微不留神就容易曬紅、曬黑。今年又是一個“史上最熱夏天”,各地高溫警報不斷拉響,防曬口罩也在樣式和佩戴方法上卷出了新高度。
最基礎的是遮住半張臉的,但戴了幾天,很容易出現額頭黑、臉部白的“面具臉”,平衡的方式之一是額頭厚涂防曬霜。再進階一點的是帽檐一體、全臉除眼睛外都包裹起來的“臉基尼”,美觀度隨著露膚度直線下降,就是眼周本就不太遮得住的黑眼圈,容易加深存在感。
終極版本,是遮住全臉、又不貼著面部的防曬面罩,不僅摳出戴墨鏡的兩個洞,還為了使呼吸更為順暢,專門設計了一個長長的“鼻子”掛在臉上。再穿上把帽子翻起來遮住頭發、耳朵的防曬服,整套裝扮下來直接化身《海綿寶寶》里的章魚哥。
(章魚哥口罩。圖 / 網絡)
一個新的趨勢是,極端高溫天氣下,越來越多男性也開始注重防曬了。尤其是經常在戶外奔走的外賣員們,不方便打傘,只能把防曬口罩和面罩“焊死”在臉上。
柳楓在北京上班,副業是在老家雇了一位寶媽幫自己擺攤,冬天賣防寒用品,夏天賣防曬用品。今年以來,柳楓發現拿貨的源頭工廠那邊,新款防曬口罩樣式的更新頻率比過去幾年都快,商家宣傳話術的重點都放到了“夏天必備穿搭單品”上,突出一個面料親膚、版型顯臉小,防曬口罩可選的顏色也多了不少。
從最終擺攤售賣的結果看,防曬口罩也成了最受歡迎的商品之一,一個月能賣出30個,僅次于防曬帽。相比之下,防曬傘幾乎無人問津。柳楓去批發市場逛,也發現如今賣防曬產品的批發商很多,但賣傘的越來越少。她分析,這是因為打傘實在是麻煩,而“帽子和口罩一戴就能出門”。
比起涂防曬霜黏膩又容易刺激皮膚,“木乃伊式硬防曬”顯然更受年輕人追捧。但和太陽交手,是一場消耗金錢的持久戰。
柳楓擺攤賣的防曬口罩,大多8元、10元一只,算是沒啥品牌的。線上專做防曬的新消費品牌,“護眼角防曬口罩”69元兩只,要是想選顏色多一些的腮紅款,還要貴一些。至于帶帽檐、遮住全臉,戴上親媽都不認識的“臉基尼”,一只能賣到近100元,號稱紫外線阻隔率高達99.9%。也不是沒有便宜的,3元、4元一只的也有,有的低價秒殺款1毛錢一只。但太低的價格,年輕人看了也下不去手,“這么便宜還能防個啥”。
生活在珠海的溫溫,因為常年做醫美項目,平日里就很注重防曬。前年,她買過某品牌的防曬口罩,用完直播間的折扣,兩只60元,到了今年再看,同樣的口罩一只就要58元。還有一些之前沒有聽說過的牌子,開始賣真絲口罩,一只就要69元,“這都夠買一支防曬霜了”。
在一些介紹里,防曬口罩價格貴,是因為與普通一次性口罩不同,大部分防曬口罩都能水洗,曬干后可重復使用。但這無形中又抬高了使用成本,不少人表示很難堅持每日清洗晾曬,而清洗后的防曬效果還能不能保證,也得打個問號。
(社交平臺上,有很多關于洗防曬口罩的討論。圖 / 網絡)
這一點,也成了防曬商戰的焦點。高溫頻繁襲來之前,主要聚焦醫療口罩的穩健醫療,就盯上了防曬口罩的生意,針對“不清洗防曬口罩會滋生細菌”這一問題,推出了“一次性日拋防曬口罩”,大屏廣告打到了北京國貿地鐵站等多個線下流量高地。
日拋防曬口罩免洗、衛生,聽上去不錯,但價格也很惹眼,官方旗艦店一盒7只的售價為29.84元,相當于一只口罩就需4元左右,每天更換的成本一下子增加不少。或許也因為售價過高,穩健天貓旗艦店數據顯示,日拋型防曬口罩已售銷量只有幾千單,而傳統可重復使用的防曬口罩已有近5萬單銷量。
做發圈的,賣女裝的,都來卷防曬口罩了
本質上,消費者對防曬口罩的需求,是“既要又要還要”——既要阻擋紫外線,又要清爽透氣不悶汗,最好還能修飾一下臉型,與此同時,還不能太貴。
為了滿足需求,防曬口罩的面料也經歷了幾輪演變。
黃睿在江蘇徐州開了一家小型口罩工廠,他最早接觸防曬口罩是在2020年。那時,市面上不少人用聚酯纖維做口罩,該材料也被稱為“牛奶絲”,“和雨衣一樣的布料,可以緊貼皮膚上,但很不透氣”。后來,逐漸過渡到了錦綸和氨綸,改善了透氣性和舒適度,這也是目前品牌防曬口罩最常使用的面料。
最開始,黃睿在線上開了一家防曬口罩的網店,從當地代理拿貨,做品牌的經銷商生意。那時,相較于口罩,防曬口罩還是一個冷門的行業,“出了一個款,不會有很多人跟,(生意)還是很好做的”。
今時不同往日。最近一兩年以來,越來越多人嗅到了商機,跨界涌入了防曬口罩這個賽道。其中,既有手握資本、有一定知名度的消費品牌,也有不少新涉足、渴望分一杯羹的個人創業者。譬如,主要做防曬、保暖等女性功能服飾的“小野和子”,最近把品類擴大到了防曬口罩;過去專門做真絲發圈的“桑巷”,如今也盯上了防曬口罩。
在桑巷淘寶旗艦店,一款發圈能賣近100元,而一款真絲防曬口罩的價格最高標價99元。邱澤在浙江一家真絲紡織廠工作,后者曾給桑巷代工生產過真絲發圈。據他介紹,這些新加入的品牌大多在疫情后成立,走的是與蕉下類似的路線,“價格注定不會太低”。之所以跨界做防曬口罩,邱澤分析說,“跟之前蕉下(的路子)一樣,慢慢拓品,擴建一整個體系的影響力”。
但少有消費者知道,一只標價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防曬口罩,成本究竟是多少。邱澤算了一筆賬,一只以錦綸為主要材料的防曬口罩,生產成本最多10元,此外還得再算上人工費用、貨損、售后成本和產品營銷成本,但饒是如此,最后剩下來的利潤也能有50%左右。
沖著高利潤摩拳擦掌的商家越來越多,行業肉眼可見地火了起來。在黃睿看來,一個新興防曬口罩品牌的誕生過程是這樣的:“先起一個好聽的名字,把產品升級一下,定一個大差不差的價格,最后再找一些網紅或明星代言,買流量助推,這個品牌就成立了。”
但在一個注意力如此金貴的年代,流量的標價也水漲船高。據邱澤介紹,過去桑巷光是做發圈,“每天的投流支出就能達到20萬元”,如今推新品防曬口罩,營銷成本只會更高。對于普通商家而言,動輒幾十萬元起步的推廣費就是天價,畢竟做零售,“一個月的銷售額才六七十萬元”。
去年一年,黃睿投入了真金白銀,想在流量場里搏一把。他將投向主流電商平臺的預算從20%提到了35%,但銷量并沒有明顯增長。他復盤,這是因為“不只大品牌投流,渴望被看到的白牌也會投流,別人投流可能會比你投入得更多、更猛,流量不夠分”。
而燒不起錢投流的商家,只能變著法地降低成本。
重慶人周建華今年40歲,本職是公司的行政,今年年初,他開始運營一家線上用品店作為副業,出售戶外相關產品,防曬口罩也在其中。不比動輒幾十元一只的大品牌防曬口罩,周建華店里賣的,一類是某線上品牌的貼牌口罩,定價19.9元一只;還有一類是沒有商標的純白牌口罩,9.9元一只。
周建華不生產口罩,而是和相關廠家合作,“有單即發”,在他店內下的單子,都將一鍵轉給廠家發貨,他賺取中間的差價。過去兩個月需求不少,有幾次他找工廠下單,都被通知當天缺貨,“需要等待一兩天,才能把貨補上”。
商家在意成本的同時,消費者也在重新審視性價比。防曬口罩可以買,但得買得值。當市面上信得過的產品,價格都高到突破了心理防線,一部分年輕人開始尋找平替方案,甚至,自制防曬口罩。
滬漂七年的檸檬,有一次臉上刷完酸,必須做好防曬出門,但她剛洗完頭不想戴帽子,想到可以把兩個防曬口罩拼起來,一個戴在額頭上,一個戴在面部,“臉基尼就有了”。這個組合隨時都可以拆卸,貼合度看上去比買來的“臉基尼”更好,“還可以搞個雙拼,想遮住脖子就把下層的口罩替換成帶簾子的”。
要是覺得買兩個防曬口罩還得花錢,網友還想出了更具性價比的方法:選一個不穿的舊衣服,最好是T恤,把領口的部分貼在臉上,袖子繞過左右兩邊后頸在脖子后面系緊,再從下往上把衣服下半邊兜住頭——如此,一件遮頭又遮臉的0成本防曬口罩便做好了,“抗風又防曬”,就是看上去像下一秒要去搶個銀行。
(一些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制防曬口罩的心得。圖 / 網絡)
防曬越火,生意越難做?
雖然目前看上去,防曬口罩是一門火熱又有得賺的生意,但服飾行業固有的困擾——高退貨率,也很快找上了這批廠商。
邱澤所在的工廠既做代工也做零售,店鋪里的防曬口罩退貨率在15%上下徘徊。但工廠下游的經銷商,有的退貨率能達到30%,還有些主要做線上電商生意的更苦惱,退貨率一度高達60%。
從去年開始,黃睿也有點被高退貨率卷得受不了了,“看起來一年賣了很多很多東西,但其實它不賺什么錢”。
與醫療口罩不同,大多數防曬口罩并不是一次性用品,許多消費者對它寄托著“可以用較長時間”的愿望,又希望能以高性價比買到。長久看來,想穩定獲客就需要高品質,但一分錢一分貨,“又要品質好又要價格低,這怎么做?”
抱著“貨比三家”的心態而來的消費者,“覺得你家東西不好,就會退貨”。這兩天,黃睿又收到一個被退回來的包裹,是一只看上去已經“被用到包漿”的防曬口罩,“頂不住別人就是要退”。
有意思的是,不止一位廠商透露,今年進入防曬口罩這個行業的玩家,不少是從女裝那邊來的——目前看來,防曬口罩的退貨率還是低于動輒70%甚至80%的女裝品牌,“被女裝卷得受不了了,只能另辟蹊徑”。邱澤合作過一個在抖音賣女裝的主播,類目排行能進前20,在這個主播的店里,一件T恤的成本在10元左右,但定價會定到59元,“不定這么高,根本賺不到錢”。
此外,防曬口罩作為季節性很強的消費品,還得考慮備貨周期。今年夏天大街上流行的防曬口罩的款式,其實從去年冬天就開始準備了。
今年,賽道最火的品類是真絲口罩,原料透氣、親膚、舒適度高,常用來做高端床上用品和貼膚的衣服。在黃睿看來,正是因為普通面料已經卷不出什么花來,“所以要從一個全新的面料上去卷,而真絲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因為它本身就很嬌貴”。一條真絲裙子的價格動輒幾千元,用這樣的材質來制作口罩,“消費者天然會覺得這個東西不錯”。
與當下的炎熱相反,最近,防曬口罩的銷售卻基本陷入疲軟,因為“該買的人都買了”。到了八月,更是銷售的淡季,“開始清庫存了”。
這兩天,柳楓已經著手囤秋天要再次上架的襪子,還沒入秋,這時候廠家給的貨都是去年的尾貨,“可以特價拿到”。
黃睿更是直接放棄了秋天的生意,未來兩個月想休息一下,等秋天來了,再考慮冬天做些什么。未來會流行什么,哪個顏色會踩中喜好,什么面料會取代真絲,“誰都不知道”。浪潮很難預判,身在其中的普通人只能跟著走。
聊到之后的打算,黃睿不想在傳統電商平臺卷了,他覺得,還不如試著做一做自媒體帶貨。這一次,他沒有投流,想靠更新視頻吸引自然流量,把自己的賬號做成一個IP,算是一種曲線降成本的方式,“省下的20%讓定價下來一點,也能吸引顧客”。
邱澤則計劃著未來減少對國內零售市場的投入,轉而在真絲相關的外貿上發力。他身邊,不缺跨境電商的成功故事,“國外的零售才是正兒八經賺錢的,比國內掙的數量級多的不是一星半點”。
不過,不同于“一生愛防曬的中國人”,歐美人普遍不怎么注重防曬,甚至還要多曬,追求美黑。再賣真絲防曬口罩估計不好使。不過,那都是之后再考慮的事情了——目前,邱澤的創業受到了阻礙,他在國外社交媒體上開了一個賬號,專門給產品做宣傳,還沒運營多久,就被封了。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作者/ 李清揚
編輯/ 西打
運營/蘇洪銳
(本文授權轉載自每日人物,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DT商業觀察DT,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