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江西瑞金沙洲壩。紅軍彭楊步兵學校的操場上,政委劉希平正檢閱學員方陣。戰士們斗笠下的目光灼灼,漢陽造步槍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這座被稱作“紅埔大學”的軍校,此刻匯聚著未來共和國的將星——而站在高處的劉希平不會想到,九年后的自己會在新疆的監獄里,對著戰友舉起“指認”的手。
“紅埔”歲月:與陳賡并肩的軍校領袖
1927年,黃埔六期步兵科學員劉希平在武漢中央軍校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位江西吉安青年憑借科班背景,迅速在紅軍中嶄露頭角。1933年10月,瑞金蘇區全盛時期,為紀念彭湃、楊殷烈士而建立的紅軍第一步兵學校(彭楊軍校)正式成立。校長是黃埔一期的陳賡,29歲的劉希平則被任命為政委,成為這所“紅軍最高軍事學府”的核心領導者。
軍校按黃埔規格建設,設軍事營、政治營、參謀營及特種兵班,專訓營連排級干部。劉希平與陳賡推行嚴整的軍事化管理制度:學員統一著新軍裝,配漢陽造步槍,竹片夾子打背包的尺寸都需標準化。更特殊的是,這所學校“隨時能拉出去打仗”——在第五次反“圍剿”的廣昌戰役中,全校師生直接投入戰場。彼時的劉希平,與后來成為開國大將的陳賡同樣被視作棟梁之材。
長征礪劍:紅五軍團的組織部長
1934年秋,劉希平調任紅五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隨中央紅軍長征。湘江血戰中,紅五軍團擔任全軍后衛,傷亡慘重。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后,他隨紅五軍團留駐紅四方面軍,改任紅四方面軍黨校校長。
此時的劉希平已躋身紅軍高級干部序列。在張國燾“南下川康”的決策中,他率黨校學員穿越雪山草地,歷經甘孜會師、西征河西走廊。1937年4月西路軍失敗,他隨李先念支隊突圍至新疆,成為中共在新疆統戰工作的骨干。命運的轉折點,正在這片看似平靜的土地上等待著他。
新疆驟變:盛世才刀下的抉擇
1942年3月,新疆軍閥盛世才突然撕毀與中共的統戰協議,炮制“四一二陰謀暴動案”,逮捕陳潭秋(化名徐杰)、毛澤民(化名周彬)等共產黨員。當審訊室的鐵門打開時,劉希平(化名劉西屏)面臨一生最殘酷的考驗。
據當時審訊記錄員回憶:“劉西屏經過很短時間的談話就要與盛匪打電話,答應了考慮脫離組織問題。”未經刑訊,他迅速寫下脫黨聲明,更在“對質審訊”中按盛世才編造的證詞,指認陳潭秋、毛澤民“策劃暴動”。面對叛徒的誣陷,陳潭秋當庭怒斥:“頭可斷,血可流,志氣不能丟!”1943年9月,陳、毛二人被秘密處決;而劉希平用戰友的鮮血換取了自由。
末路審判:遲來七年的槍聲
叛變后的劉希平加入軍統,任“策反組長”、江西站直屬通訊員,后潛回家鄉吉安任玉鷺鄉鄉長。1949年江西解放時,他竟組織武裝抵抗,終被公安機關捕獲。
頗具諷刺的是,中共中央直至1944年仍不知其叛變。當年與國民黨交涉釋放政治犯時,名單上還列著“劉希平”之名。直至次年發現軍統檔案,才確認他已成叛徒。
1949年,這位曾經的紅軍高級將領在家鄉吉安被執行槍決。刑場上的槍聲,為他22年跌宕的生涯畫上句點——從黃埔精英到軍校政委,從長征干部到階下囚,最終以叛徒之名載入史冊。
【參考資料】《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人物志》(解放軍出版社)《中國共產黨江西歷史人物傳·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新疆冤獄始末》(中共黨史出版社)《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文獻卷》(解放軍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