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軍校6期學員1917年初入學,1919年春畢業。了解保定軍校學員情況的人,多數對 6 期學員評價較高,因其涌現出不少知名將領。而6期學員中,廣東籍學員表現尤為出色,除了葉挺、鄧演達、黃琪翔等全國知名的著名將領。本文所記6期廣東籍學員人數為115 人,但當時廣東還包括海南和北部灣的欽州、廉州,實際總人數是121人,其中包括6名海南籍學員。
廣東籍學員平均年齡為 23.45歲,在20—25歲這個區間的人數最多。最年輕的學員20 歲,是梁宗標和欽州的張紹武,年齡最大者35 歲,是順德的陳昌捷。6期115名學員中,步10連46 名,輜1連16名,騎2連 13 名,步11連和炮2連各9名,步14連5名,工1連6名,步12 連、步7連各4名,步8連3名。
6期廣東籍學員年齡最大相差15歲,這表明他們進入保定軍校前的經歷各不相同。其中有位學員何貫中,興寧人,他的經歷非常傳奇,三進軍校,最開始是1909年與李濟深是同學,按資歷可以當六期學員的老師,后因參加同盟會活動中斷學業,最后6期畢業。他資歷深厚,1906年便加入同盟會,是辛亥革命元老。其兄何子淵同樣是辛亥革命元老,也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
保定軍校畢業時,有幾位廣東籍學員已準備改名,高岳嵩準備改名高華菘,金履新準備改名金啟泰,梅縣的黃其祥準備改名黃琪翔,中山的劉柏燊準備改名劉鎮國。民國時期改名手續簡單,因此6期廣東籍學員畢業后應該還有人改名。這些改名的學員中,黃琪翔堪稱最成功的一位,他不僅是20年代廣東美男子,還成為粵軍大佬,知名度相當的高。
6期廣東籍學員來自廣東各地,其中廣州市及附近區縣、大梅州地區的學員人數最多。按區縣統計,中山市學員最多,有10人,其次較多的有興寧8 人、東莞7人、佛山市南海區6人、惠陽 6人、梅縣5人、順德5人、大埔5人。惠陽的鄧演達與鄧揮是親兄弟。從填寫籍貫上看,屬于廣州市的學員不多,但通信地址上,填寫廣州的人數較多,說明部分學員家已搬到廣州城了。
6期廣東籍學員人才輩出,以下結合網上資料簡要介紹他們的情況(部分學員暫未查到資料,歡迎知情網友留言補充):
1、葉挺,惠陽人,保定軍校杰出校友,1912 年入讀廣東陸軍小學,1914 年入讀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7年入讀保定6期,1919年畢業后回廣東加入孫中山領導的粵軍,1921年任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營長,是北伐名將,擔任北伐鐵軍—葉挺獨立團團長,參加和領導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抗日戰爭時新四軍首任軍長。
2、何貫中,興寧人,清末與李濟深是軍校同學,在北方參加辛亥革命,1913年在陸大讀書時參加反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后赴日留學,1916年參加護國討袁,后入讀保定6期。1919年畢業后回廣東,在孫中山領導的粵軍任營副兼連長,1920年秋在回師平定桂系軍閥莫榮新叛亂時,于惠州淡水犧牲。
3、鄧演達,惠陽人,國民黨左派領袖,歷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和北伐時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
4、黃琪翔,梅縣人,北伐、抗日名將,曾任粵軍4軍軍長,駐德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抗戰時任過集團軍司令,六戰區和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
5、李漢魂,吳川人,30年代在陳濟棠處任職,抗戰時任64軍軍長,參加萬家嶺大捷,后曾任廣東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
6、余漢謀,高要人,粵軍大佬,抗戰時任第7戰區司令長官,負責指揮廣東抗戰,后曾任陸軍總司令,1949年赴臺。
7、朱暉日,臺山人,粵軍名將,抗戰時曾任4軍軍長,廣州警備司令。
8、鄧龍光,茂名人,粵軍名將,抗戰時任第83軍軍長,參加南京保衛戰,第35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粵北會戰,1949年赴臺。
9、陳芝馨,番禺人,粵軍4軍軍官教導隊負責人,黃埔軍校一分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10、羅策群,興寧人,抗戰時任66軍159師副師長,在南京保衛戰中率部斷后,壯烈殉國。
11、李揚敬,東莞人,粵軍陳濟棠系核心將領,曾任63師師長、湖南省代主席,1949年后赴臺。
12、歐陽駒,香山人,抗戰后任廣州市長、總統府參軍,1949年赴澳門。
13、譚邃,開平人,曾任4軍參謀長,抗戰參加淞滬會戰,后任粵桂邊區副總司令。
14、李振球,興寧人,抗戰時曾任65軍軍長,參加粵北會戰,后任惠龍師管區司令。
15、鄭乃炎,香山人,曾任黃埔軍校教官,抗戰時任12集團軍高參。
16、曾澤寰,東莞人,抗戰時參加南京保衛戰,任159師參謀長,在南京雨花臺壯烈殉國。
17、李務滋,從化人,在粵軍任職高參,抗戰后退役。
18、鄧揮,惠陽人,鄧演達胞弟,曾任粵軍1師營長,1925年東征陳炯明時陣亡。
19、馮秉權,鶴山人,抗戰時任62軍參謀長,參加衡陽戰役,后任國防部高參。
20、羅梓材,興寧人,曾任粵軍兵工廠廠長,抗戰時任12集團軍高參。
21、葉肇,新興人,抗戰時任37集團軍總司令,參加蘭封會戰,1949年移居香港。
22、鐘益光,新會人,曾任粵軍1師營長,1925年參加東征,1930年后轉入地方警務。
23、黃植枬,惠陽人,曾任粵軍4師團長,參加討伐陳炯明,1930年后退役。
24、繆培南,五華人,保定畢業后任山東邊防軍見習排長,1920年回廣東,北伐時任4軍12師35團團長,參加汀泗橋戰斗,后任4軍師長、副軍長,抗戰時歷任65軍軍長、9集團軍總司令,1949年移居香港。
25、繆培堃,五華人,保定畢業后回廣東,在粵軍任職,曾任鄧演達營連長,后任粵軍4團團長,1924年6月在廣州病逝,曾在陽江戰役中救了陳濟棠一次。
26、吳奇偉,大埔人,北伐時任4軍36團參謀長,參加汀泗橋戰役,后任4軍師長、軍長,抗戰時率4軍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萬家嶺大捷中任前敵總指揮,1941年參加鄂西會戰。
27、鄧定遠,雷州人(原海康縣),保定畢業后回粵軍任職,曾任總統府警衛團團附,北伐時任4軍參謀處長,參加汀泗橋等戰役,抗戰時在廣東任職,曾任雷州游擊司令及海康縣縣長,1949年赴臺。
28、簡作楨(保定軍校時叫簡蕀苑、也寫為簡棘苑),四會人(一說三水),1924年任黃埔軍校入學試驗委員會委員,與鄧演達等共同負責首屆招生考核,北伐時在總司令部任職,抗戰時曾任國防部中將部附,負責后勤協調及訓練管理。
這是20年代孫中山警衛團軍官的合影,第一批右起為李揚敬、鄧定遠、蔣光鼐、葉挺、陳可鈺、薛岳、張發奎、張國森、梁公福,第二批右起為簡棘苑、韋就、繆培南、李振球、鄭樹勛、陳瑜、王仲吉、賀端寅。其中多位軍官是保定6期廣東籍學員,多數已在前面介紹,僅剩韋就網上資料較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