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冬天,雙堆集的雪下得正緊。中原野戰軍的戰士們趴在雪地里,盯著不遠處黃維兵團的鋼筋水泥工事,手里的步槍凍得拉不開栓。他們剛從大別山轉出來,重炮早就丟光了,連炮彈都得數著顆用,打黃維這十二萬美械精銳,就像拿石頭砸烏龜殼——硬得硌牙。
黃維兵團可不是好惹的,核心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從頭到腳美式裝備,天上有飛機盤旋,地上有坦克開道。中野戰士們只能靠土辦法:把炸藥包塞進汽油桶當"沒良心炮",夜里偷偷挖交通壕往前挪,一寸寸逼近陣地。有次黃維突圍最猛的時候,要不是敵軍一個師長(咱們的地下黨)臨陣起義,包圍圈差點就被撕開個口子。
就在這節骨眼上,華東野戰軍的援兵到了。華野參謀長陳士榘帶著三個縱隊,還有上百門美式大口徑榴彈炮,浩浩蕩蕩南下。可誰也沒想到,援兵剛到,指揮部里氣氛先僵了。陳士榘是炮兵專家,一看陣地就說:"讓開個口子,我帶華野的炮群上,保證一天捅穿黃維的心臟!"
這話在中野將領聽來,有點扎耳朵。他們在雪地里啃了這么多天硬骨頭,戰士們凍掉手指、炸斷胳膊都沒退,眼看勝利在望,華野這時候來"主攻",不就像快到嘴邊的桃子被人摘了?好幾個部隊的干部都嘀咕:"我們不撤,陣地是拿命換的!"
陳士榘等不到回話,急了。他聽說前線沒人愿意讓位置,扭頭就走:"不給位置我就帶部隊去南邊打援軍!"帶著隊伍就往阻援陣地趕。消息傳到劉伯承耳朵里,老將軍趕緊給粟裕打電話:"你這參謀長想干啥?"粟裕也懵了,倆人一合計,趕緊派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追上去,又讓前線趕緊匯報情況。
其實這矛盾,說到底是兩支部隊的"家底"差太遠。中野從大別山出來時,為了輕裝突圍,重武器扔了大半,連迫擊炮都沒幾門;華野不一樣,打了孟良崮、豫東戰役,繳獲不少美式裝備,光是特種兵縱隊的炮,就比中野全軍的重武器還多。中野想的是"拿下黃維,補充裝備",華野想的是"集中火力,速戰速決",出發點都是打勝仗,就是一時沒說到一塊兒。
高層一介入,事兒就好辦了。鄧小平直接對負責南線主攻的王近山說:"指揮權讓出來,聽陳士榘的。"王近山是虎將,二話不說:"服從命令!"這邊鐘期光追上陳士榘,也把粟裕的命令傳到:"必須聽中野指揮,協同作戰!"
陳士榘被請回指揮部,不光指揮華野部隊,中野6縱等幾個主力縱隊也歸他統一調度,成立"南集團"。12月14日總攻那天,華野的上百門榴彈炮同時開火,炮彈像雨點似的砸向黃維陣地。中野戰士們在戰壕里看得直愣神——這輩子沒見過這么"富裕"的仗,以前一顆炮彈得省著用,現在整片陣地都被炮彈"洗"了一遍。
黃維的烏龜殼瞬間被掀了。炮兵剛延伸火力,中野和華野的步兵就像潮水般沖上去,以前一個營拼一天拿不下的地堡,現在幾炮就解決了。第二天晚上,黃維兵團十二萬人就灰飛煙滅,黃維本人在逃跑時被活捉。
仗打完了,更讓人佩服的事來了。華野部隊收拾好行裝就準備歸建,粟裕和陳毅早下了命令:"打掃戰場的事別摻和,所有繳獲,一顆子彈都留給中野兄弟。"中野戰士們看著滿地的美式步槍、卡車、大炮,眼睛都亮了——這些可都是他們急需的裝備。
后來中野把黃維被俘時拄的拐杖送給粟裕,說是"感謝華野雪中送炭"。粟裕卻擺擺手:"這榮譽不是我一個人的,是中野和華野戰士們一起流血換來的。"那根拐杖最后由鐘期光收藏,現在還靜靜躺在紀念館里,它沒刻字,卻比任何碑文都清楚:解放軍打勝仗,不光靠槍桿子硬,更靠兄弟部隊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這種大局為重的默契,才是最厲害的"武器"。
資料來源
《淮海戰役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粟裕傳》,當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