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筆潭》啟示
管恒慶
吳官正的機遇是什么?是刻苦學習,忘我工作,大膽實踐,無私無畏。不是吳官正選擇了機遇,而是機遇選擇了他。
《閑來筆潭》是吳官正同志撰寫的一部文集。從領導崗位退下后,吳官正同志依然保持本色,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全書從一個重要維度反映和體現了他離開領導崗位后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思、所感所悟。
一、苦難是一筆財富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雖說苦難是一筆財富,但前題必須自強不息、勤奮刻苦、持之以恒。
吳官正同志生于1938年。由于大家庭貧困拮據,三世同堂難以維持,分家時他家借了親戚的一間半破屋住。后來他妹妹又出生了,全家六口人擠在一張舊床上。當時家里生活非常苦,常常吃了上頓難保下頓。即使到了解放后,吳官正全家的住房僅是一個十米長、三米寬的牛欄,外加一個板壁用舊船板釘起來的六、七平方米的偏房。為了生計,吳官正從七歲開始,就學會了放牛、鋤草、犁地、耙地、割禾、車水,除扛斛、水車外,幾乎所有農活都會干。
雖然家里窮得叮當響,但是少年的吳官正有著一股強烈的讀書欲望。8歲時,父母送他去讀私塾。9歲那年,家里實在窮得沒有辦法,只好中止學業。1950年秋天,吳官正常趁著撿豬糞的時候,到村里小學教室旁曬太陽。老師在里面教,他隔著窗認真聽和記。放學時,為了顯示一下,他故意大聲背誦老師教的內容,終于感動了詹洪欽老師。詹老師說,沒錢上學,回家拿幾升米也可以。就這樣,吳官正插班直接上四年級。
1953年,吳官正考取了余干中學,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不僅完成了初中學業,也利用暑假時間自學了高一的全部課程。由于品學兼優,他被保送到上饒專區重點中學鄱陽中學。
吳官正讀高中時,冬天只穿一條褲子,同學們從沒見他穿過襪子,夏天上身總穿一件藍色褂子。因為他就這一件,洗了只能光著脊背,老師知道他家里就這個條件,也不批評他。當時學校要求著裝整潔,全校就他一個人有這樣的“特權”。冬天上課,全班穿著棉襖的同學還凍得直哆嗦,他穿著單衣還能聚精會神地聽課。從高二開始,吳官正用兩年的時間,自學大學數學的好多課程。高二、高三學期考試,各門功課都是五分。
吳官正小時候家里太窮,生活太艱辛,受過壓迫和欺負,一心想改變哪種狀況,只能發奮讀書。這是他立志求學的最初動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和抱負,他不但要讀書還要考全國最好的大學。后來他對妻子說,窮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德,最可怕的是自己。
二、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
先說說吳官正的簡歷
1952年年底,小學畢業,參加初中升學考試,考取了余干中學。為籌學費,四處撿豬糞,拾瓜子。
1956年6月10日,加入共青團。
1956年初中畢業前,被保送到鄱陽中學。
1959年8月上旬,接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
1962年3月2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年后按期轉為正式黨員。
1965年5月20日,參加清華大學研究生補考被錄取。
1968年研究生畢業,同年4月分配到武漢葛店化工廠工作。由技術員干到車間主任、廠黨委委員、分管技術的廠革委會副主任。
1975年4月,任武漢市科委副主任兼科協副主席。
1983年3月,任武漢市市長。
1986年10月,任江西省省長。
1995年,任江西省委書記。
1997年4月,任山東省委書記。
2002年10月-2007年10月任中紀委書記。
看吳官正簡歷,我們知道他有過三次破格提拔:一是從工廠的副職破格提拔為武漢市科委副主任;二是由市科委副主任破格提拔為武漢市市長;三是由武漢市市長破格提拔為江西省省長。第三次跨越從黨的中級干部到高級干部僅用了三年多一點時間。
難道吳官正破格提拔都是偶然因素嗎?都是機遇對他格外青睞嗎?回答是否定的。首先從政治素質來看,吳官正初三時加入共青團,大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班長、團支部書記。學生時代均品學兼優。其次從業務水平看,吳官正在讀大學、研究生和葛店化工廠工作期間,就有多項發明。1965年大學畢業前夕,受到校長蔣南翔和北京市委分管文教的領導的接見。當年清華大學學報還發表文章《邁進在紅專大道上——記動力系優秀畢業生吳官正》。在擔任武漢市市長期間,吳官正大膽改革開放,發展商品經濟,活躍了市場,受到老百姓贊許;選賢任能,使不少多年經營不善的企業很快改變了面貌。
不是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嗎?認為自己生不逢時嗎?認為自己沒有關系嗎?認為自己后臺不硬嗎?認為自己無錢送禮嗎?在吳官正面前,這些人應該汗顏。吳官正的機遇是什么?是刻苦學習,忘我工作,大膽實踐,無私無畏。這就是機遇。不是吳官正選擇了機遇,而是機遇選擇了他。
三、當官要為民做主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就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從群眾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不是像少數領導,為了自己的政績觀,樓房越蓋越高,廣場越建越大,道路越修越寬,最終群眾意見越來越大。
什么是政績觀?吳官正認為,搞項目是政績,關心群眾疾苦,解決群眾實際困難,更是政績。
我們還是從“信訪局長”說起吧。
吳官正到山東工作后,走訪的第一個部門是省信訪局,在大會小會、不同場合多次講信訪工作。五年多的時間批閱了三千多封群眾來信,自己接訪的次數也比較多。但也聽到有人議論:一個省委書記,有多少大事要抓,還要當那個“信訪局長”,親自過問群眾來訪,有必要嗎?
信訪部門是個“窗口”,從這里能看出群眾的情緒,看出基層的工作;信訪工作是個“安全閥”,做好了能消解老百姓的怨氣,減輕維護社會安定的壓力。吳官正感到:真正當好人民群眾的“信訪局長”,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1997、1998那兩年,吳官正接待了不少上訪群眾,多數是在省委門口,也有的時候是在上班或下去調研的路上被攔住。遇到上訪者,有情緒激動、邊哭邊說的;有說鄉土俚語、口齒不清的;有拿著上訪材料往你手里遞的。吳官正或是耐心聆聽,囑咐身邊人員記下來;或是閱批上訪材料轉當地處理;或是引領上訪人到信訪局接待室按程序處理。
1998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吳官正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辦公室,拉開窗簾時,恰好看到省委大院門口一個中年婦女赤裸上身,不顧警衛人員攔阻往院里沖,他隨即讓秘書通知信訪局長趕快過來接訪,弄清情況后匯報。不久,信訪局長很快來到辦公室匯報了情況:那位婦女受村干部刁難不劃給她宅基地,兩個兒子無宅基地蓋房娶不上媳婦,因此到省里上訪。吳官正隨即給這個市的領導打電話,后來得知情況妥善處理。
吳官正經常對上訪干部講,做信訪工作要換位思考,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受到不公、委屈,日子過不去,甚至受到欺壓,咽不下那口氣,向黨和群眾反映,應當怎么辦?有些上訪群眾有氣,不讓人家把氣發出來不行。如果群眾把氣出到你們身上心情能夠舒暢一些的話,我看你們就做了貢獻;如果有人行為過激對不住你們,就算我對不住你們。
如果群眾的日子過不去,信訪是控制不住的。在上訪的群眾中確實有“老油子”,但畢竟是極少數。有多少吃得飽飽的、喝得足足的、高高興興的人,整天跑到省里上訪呢?
早在1993年,有人到省政府上訪,接訪人員很不耐煩,態度不好。吳官正知道后,嚴厲批評說:“務必善待上訪人員,如果上訪的是你父母兄弟姐妹,你會是什么態度?”在江西當省長時,群眾寫給吳官正的信有6.9萬多件,批閱的有4700多件。不少人寫信反映考上大學交不起學費,吳官正對因家庭困難不能繼續學業有切膚之痛,這類來信總是設法幫助。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山東工作期間,吳官正要求全省工會組織開展資助特困生子女上大學活動。六年間各級工會累計籌集助學資金1664.15萬元,資助11612名特困職工子女上了大學。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當官要為民做主,僅此幾例,足矣。
千好萬好,不如老百姓道好;千杯萬杯,不如老百姓口碑。信夫!
四、打鐵還須自身硬
吳官正擔任領導多年,官居要職,難免有人找他辦事,有的就是他的親人。無精未必真豪杰。但在親情、友情和原則之間,他選擇了原則,始終如一。
有一次,他的叔叔來找他給兒子安排工作。因為上清華時這個叔叔給過他錢,吳官正一直十分感激,但是吳官正還是講:“我做不到”。叔叔傷心地哭了。叔叔的兒子后來留在武漢做臨時工,一直沒有找到正式工作。
1990年秋的某一天,吳官正二姐帶著兒子來到他家,吃飯時,二姐提出要吳官正幫助安排工作。當時吳官正很不冷靜,說:“我死了,你們不過日子?我辦不到,別說了。”二姐沒做聲,飯也吃不下去了。后來吳官正在《點滴在心》一文中寫道:“看到二姐那樣,我很后悔,不辦可以,就不能好好說嗎?中午飯后,她就走了,肯定生我的氣。此后,我沒再見她一面。這件事想起來就痛苦,當領導的有時也可憐,親戚有難處,心里同情,但像他們這樣困難的,甚至更困難的還有啊!我是公職人員,又是領導干部,哪能關親顧友?我最看不慣的是有的領導干部,一有權就謀私,他自家里的人,包括三親六故,七姑八姨,除了貓和狗沒有安排工作,其余全安排了。”
吳官正對家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很嚴,達到了苛刻的程度。平時不能在外面交朋友,不能在外面吃飯,每到地市檢查工作,都交待身邊的工作人員不能買便宜商品,不能收人家的東西,吃了飯要交錢。出差回家沒帶過任何東西,返回省城之前,總要司機將車后備箱打開,看看有沒有裝什么東西。哪怕是人家送了一斤茶葉,幾扎筷子,司機或秘書都會受到嚴厲批評,把東西退回去。
有一次,行政處長送來四五條小鯽魚,他夫人張錦裳要給錢,處長說是發的。張錦裳把魚養在水盆里,吳官正回來發現了,大發雷霆,把夫人和行政處長狠狠地訓了一頓。
吳官正當省長時,有一次夫人張錦裳闌尾炎發作,先住八個人一間的病房。手術后按慣例搬進一個小觀察室。醫院的副院長是張錦裳的同學,第三天,這位同學來觀察室告訴張錦裳說,省長打電話囑咐不能因為誰是他的家屬,就給予特殊照顧。
吳官正在葛店化工廠本來可以分三室一廳的房子,他只要二室一廳的,還是頂層。當了市長,全家七口人還是住在64平米的小房子。因為家里窮,買不起電視機,于是買來零部件,自己動手裝了一臺黑白電視機。當市長后,吳官正每天早晨穿著工作服騎自行車上班,在路邊早點攤上買三兩熱干面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如此,所以有人背后叫市長“熱干面”“三兩”。
反腐倡廉,說說容易,真正做到難哪!吳官正做到了。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徹底、漂亮。籬笆扎得緊,野狗鉆不進。防微杜漸,從點滴小事做起,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大壩才能永不坍塌。
五、“保姆”夫人
不必說軍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不必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個堅強的女人;不必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還是先說說“保姆夫人”稱呼的來歷吧!
吳官正當省長那十年,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住的房子也很破舊。夫人張錦裳掃地、買菜、倒垃圾,幾乎天天做。有一次,一個從廣州來的中年同志看到她倒垃圾,問:“這是吳省長家嗎?”張錦裳回答“是”。來人說“你是他家保姆吧?我有事找省長”。張錦裳說:“進來吧。”吳官正從樓上下來,張錦裳對他說:“有人找你。”吳官正不認識此人,來人說是某某的大兒子,他爸爸向吳官正問候,并提出要吳官正辦事。吳官正說:“辦事要按程序,我從來不干涉不該我管的事,請你諒解。”來人還算好,沒有糾纏,說自己去找有關部門試試,接著說:“你家這個保姆話不多,很有禮貌。”吳官正知道來人是說他的夫人,“啊”了一聲,不知說什么好。
張錦裳和吳官正談戀愛時,有一同學曾勸張錦裳,她說,你不可跟他談,他家住的是牛欄,窮得連一個像樣的凳子都沒有,你會苦一輩子的。張錦裳看重吳官正什么?是人品、才干、刻苦。姑娘要嫁到這么窮的人家做媳婦,吃苦遭罪,做父母的難道不心疼嗎?張錦裳的父母一是開明,尊重女兒的選擇;二是不勢利,沒有反對這樁婚姻。
結婚后,張錦裳到了三塘中學任教,每月工資只有26元,還要贍養公婆,承擔家里的日常開銷,一個人要演好幾個角色。一是好妻子。吳官正在清華讀書,每月要寄些錢給他補貼。二是好母親。兒子出生,她要精心撫養。三是好媳婦。婆婆生病,忙著請醫生,悉心照顧。四是好嫂子。支持吳官正的弟弟上學,幫他弟弟買衣服和一些日用品,后來又張羅著給他弟弟找媳婦,添置新家具,將媳婦娶進門。四種角色,樣樣精彩。張錦裳說,我覺得丈夫不在家,這就是我的責任。什么是責任?責任就意味著擔當,意味著負責,意味著辛苦。教書期間,因政策原因,張錦裳曾下放兩年多,她就在吳官正家鄉種了兩年多田。做飯、繡花、織布、做鞋、喂豬,挑著擔子過獨木橋,樣樣都干。
1974年7月,張錦裳調到葛店化工廠子弟學校教書,除了工作服,自己也沒有像樣的衣服,就買了縫紐機,自己買布做衣服。送小兒子上市委幼兒園,老師見了都有些吃驚,沒想到市科委副主任的家屬會穿得這么寒酸。吳官正當了市長后家里的生活仍然很艱苦,張錦裳下班后常到菜市場買扒推的菜,一角錢可以扒一堆。有時買上幾十斤,曬干做咸菜。整幢樓幾十家,就他們家曬菜,而且晾在陽臺上的被子、衣服破舊,連小偷都不愿光顧。
做市長、省長的夫人就一定要這么窮嗎?張錦裳完全可以從吳官正的部下那里收點東西,甚至“要點”東西啊!不是“一闊臉就變”嗎?有的人當了官,不光是他本人,連他的第一夫人也變得人模狗樣,人五人六的,這樣的例子不鮮見啊!但張錦裳甘愿受窮、守窮,不該拿的堅決不拿,不該要的堅決不要。這樣的受窮,她認為值。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鄭板橋寫的一首詩。封建時代的小官吏尚且知道關心百姓疾苦,作為我們黨員干部,更要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困難,滿腔熱血為群眾服務。反腐倡廉永遠在行進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奉勸諸君讀讀《閑來筆潭》,對我們是大有裨益的。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管恒慶(網名管管,副高職稱,教育工作者,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近年發表散文、詩歌50余萬字。著有《隨感集》《美迪集》《故鄉情緣》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