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高,魚的活性不是強嗎?怎么就是不吃餌呢?可別忙著怪魚挑食,也別怨餌料不香,這事兒啊,還真得怪三伏天!到底是啥在偷偷斷了魚口?下面悠漁樂好就來給大家揪出這幾個“幕后黑手”。
黑手一:缺氧窒息——魚在水里“喘不過氣
上周三,那天氣悶得像個大悶罐,一絲風都沒有,空氣又濕又重,喘氣都覺得肺里堵得慌。老陳就去了他常釣的地兒,結果一到那,心就涼了半截。水面上幾條鯽魚正浮在水面,嘴巴一張一合,像是在拼命呼吸空氣呢!這明顯是魚浮頭了!
果然,不管他換多香的餌,調多靈的漂,浮漂要么紋絲不動,要么就有點輕輕蹭線,一點吃口都沒有。
這其實就是低氣壓悶熱天的癥狀,特別是臺風前、梅雨季那種濕悶的清晨。經過一夜消耗,清晨水里的溶氧量最低,魚為了活命,都上浮到中上層甚至水面呼吸,命都快沒了,哪還有勁找餌吃啊。
某個國家級競釣大師說過:“魚不沉底,神仙也難釣,這種悶熱低壓天,釣魚基本沒戲。” 那咋辦呢?要不就果斷放棄,回家補覺;實在不甘心,試試釣浮,但別抱太大希望。
黑手二:水溫過高——魚躲進“空調房”避暑
釣友小李就認準“夏釣潭”,頂著大太陽,在四米多深水區打了個重窩,想著大魚肯定在深水乘涼呢。結果坐了大半天,就幾條小雜魚搗亂,正經魚影子都沒見著,人還差點曬中暑。
其實是他忽略了一點,高溫下,深水區底層不一定好。表層水被太陽曬得升溫快,深水區底層因為水體分層,有機物分解又耗氧,容易變成高溫低氧的“死水層”,魚待不住的,它們會找水溫舒適、溶氧高的地方。
那該找啥地兒呢?像樹蔭下的淺水區,水溫能低幾度;入水口,有活水帶來氧氣和低溫;水草多的地方,能遮陽還能釋放氧氣;再有就是有點水流的地方,能降溫增氧。別再一門心思死守深潭了,
黑手三:餌料“變質”——你的香餑餑變成魚嫌棄的“餿飯”
小王怕天熱魚不吃餌,就往餌料里拼命加濃腥濃香的添加劑,蝦粉、魚骨粉、香精,跟不要錢似的。那餌料味道,濃得自己都皺眉。結果餌一下水,一點動靜沒有,偶爾來幾條小魚啄兩下就跑了。
問題出在哪呢?高溫下,這些高蛋白、高添加的餌料入水后容易發酵變質,產生異味,還有好多小氣泡,味道怪,狀態也黏膩,魚聞到就警惕,躲得遠遠的。
有位釣王說:“高溫魚情,餌料得輕、淡、自然,濃腥在熱水里擴散快還易變質,反而成了‘驅魚劑’。” 所以餌料要用谷物香、麩香這些基礎味型,少加濃腥濃香的。餌料狀態要輕、軟、散,霧化適中,別揉打得太黏。天熱也可以用玉米粒、麥粒這些天然餌,說不定有奇效。
黑手四:光照過強與氣壓波動——魚被曬懵了/晃暈了
三伏天正午,陽光毒,穿透力強。像鯽魚、鯉魚這些底層魚,怕強光,強光不僅讓水溫升高,還讓它們不安,于是就躲進深水、障礙物下或者背陰處,活性降低,不想吃東西。
這就是為啥說“神仙難釣午時魚”。而且三伏天雷陣雨多,氣壓波動大,雷雨前氣壓急劇降低,雨后又快速升高,魚會很不舒服。氣壓驟降,魚會上浮、躁動;氣壓回升,魚又得適應。這時候魚口就很怪,要么停口,要么口特別輕,很難抓。
所以出釣得注意,避開強光時段,清晨、黃昏和晚上是好時候,正午就歇著吧。
通過這“四大黑手”搗亂,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三伏天魚口消失,其實是大自然給咱上的一課。釣魚,可不是咱想咋釣就咋釣,得順著自然規律來。魚對環境變化很敏感,高溫、缺氧、強光、氣壓波動,對它們來說可能就是生死大事。
下次再去釣魚,別急著下竿,停下來感受感受空氣,看看水面,有沒有魚浮頭,留意下風向、云層。想想是不是缺氧、高溫、餌料變質或者氣壓的問題。讀懂這些,該收竿就收,該轉場就轉,該調整就調整。對天時懷著敬畏,對魚情多琢磨,這可比啥秘方都有用。
我是悠漁樂好,后續會繼續分享有關釣魚的所見、所聞、所感,期待釣友們的關注和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