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撕扯著滾燙的空氣,大地被烈日炙烤得微微發燙。明日,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王者”——大暑。古人言:“大者,乃炎熱之極也。” 它不僅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更是暑氣的巔峰時刻。此刻濕熱交織,人易倦怠,食欲也常被高溫壓制。
老祖宗們在對抗酷暑的長久歲月里,凝練出“春生夏長”的智慧,更懂得在炎熱中順應天時,調養身心。大暑時節,謹記老傳統“吃兩寶,忌2事”,不僅能助你安穩度過漫長伏天,更能體會中華養生智慧的精妙。
一、吃兩寶:伏羊與夏姜
1. 伏羊:以熱制熱,驅寒固本
許多人一聽伏天吃羊肉便心生抗拒,覺得燥熱之物難以下咽。實則大謬!老祖宗深諳“冬病夏治”之理,尤其利用伏天陽氣鼎盛之際,以溫補之物驅散體內積寒、祛除濕邪。江蘇、河南等地盛行的“伏羊節”,正是用一碗熱氣蒸騰的羊湯,向最酷熱的節氣致敬。俗語“伏天吃羊肉,來年不怕冷”,道盡了其中奧妙。
家常清燉羊湯(簡易版)
食材: 羊腿肉或羊排 500克,白蘿卜半根,生姜數片,蔥白2段,花椒少許,料酒1勺,鹽適量。HTTPs://M.reuyaud.cN
做法:
1. 羊肉切塊,冷水浸泡1小時去血水。冷水下鍋,加姜片、料酒,煮沸后撇凈浮沫,撈出溫水洗凈。
2. 處理好的羊肉放入砂鍋,加足量開水,放入姜片、蔥白、花椒(少量)。
3. 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1.5小時至羊肉軟爛。加入去皮切塊的白蘿卜,繼續燉煮約20分鐘至蘿卜透明。
4. 出鍋前加適量鹽調味,撒上香菜或蔥花即可。湯清味鮮,溫而不燥。
夏姜:溫中散寒,守好脾胃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的諺語,正是大暑吃姜的最佳注腳。夏日貪涼,冷飲空調不斷,易使寒邪入侵,脾胃受困。生姜性溫味辛,猶如體內的“小太陽”,能溫中散寒、健脾開胃、發汗解表。一碗姜茶、幾片醋泡姜,都能有效驅散體內積聚的寒氣,助身體適應暑濕。
2.快手姜棗茶
食材: 生姜 5-6片(約15克),紅棗 5-6顆(去核掰開),紅糖適量(可選)。
做法:
1. 生姜洗凈切片(無需去皮),紅棗洗凈去核掰開。
2. 所有材料放入養生壺或小鍋中,加入約800毫升清水。
3. 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繼續煮15-20分鐘。喜甜者可加入適量紅糖融化。
4. 濾出茶湯,溫熱飲用。晨起一杯,喚醒脾胃,溫暖全身。
二、忌做兩件事
1. 忌貪戀寒涼,狂灌冷飲
三伏天最怕什么?并非大汗淋漓,而是“寒邪”隨冰涼飲料悄然入侵。冰鎮飲料、冰淇淋、冰西瓜等入口雖暢快,卻極易損傷脾陽,導致腹脹、腹瀉、身體困重濕氣難除。真正的消暑之道,在于選擇溫潤平和的飲品。一碗常溫的綠豆湯、自煮的酸梅湯、溫和的薏米水,既能有效清熱解暑,又呵護了身體的“正氣”,不給寒濕可乘之機。
2. 忌晝夜顛倒,熬夜傷神
夏季晝長夜短,人們容易不知不覺晚睡。然而大暑時節,最忌作息紊亂、熬夜透支。“夏季宜晚睡早起”的古訓,其“晚睡”是相較于秋冬而言,絕非鼓勵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7-8小時)至關重要。長期熬夜會過度消耗人體寶貴的津液與元氣,使本就疲憊的身體在暑熱中更加虛弱,抵抗力下降。順應天時,盡量早睡,清晨涼爽時分適當活動,方能精神飽滿地應對酷暑挑戰。
大暑,是盛夏最后的華章,亦是熱力的巔峰。與其在酷暑中狼狽不堪,不如拾起祖輩的智慧錦囊:以“伏羊”溫養根基,借“夏姜”守護中焦;對寒涼冷飲敬而遠之,讓規律作息涵養精神。順應節氣,便是最質樸有效的養生之道。守住這些老傳統,再熾熱的伏天,也能過得從容舒爽,為秋冬安康打下根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