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逃避做作業,容易發脾氣,怎么辦?
孩子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上幼兒或者小學?
最好的居家干預方式是什么?
這些都是自閉癥孩子的家長長期關注的問題,為了家長們的疑問,5月17日,北醫六院郭延慶教授和南開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心理學系王崇穎教授應邀來到大米和小米天津中心,為家長們進行面對面交流,就家長們關系的居家干預、情緒問題處理、上學等問題答疑解惑。
大米和小米精選了部分家長們關心的問題,一起來聽聽兩位教授的解答。
問題1
孩子不想寫作業,會發脾氣,要怎么做?
郭延慶:首先,我們安排的任務要合情合理。如果合情合理,他們也不干,那我們就要堵住逃避這個口兒。
不要想著短時間內可以培養他對作業的興趣,而是要合理安排他的作業,評估他的能力,做到時間短、任務輕。
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不會提不合理的要求,但也不可能因為他發脾氣就可以不做這件事。
有些孩子能力和智商都還可以,但就是在學校待不下去,這是在互動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很重要,但是興趣、愛好需要時間培養,而有些事就是不情愿也得干,如果孩子不情愿干,我們也要帶著他們去面對,不能逃避。
試想一下,控制一個3歲的孩子不要逃避一件事情,和控制一個13歲的孩子不要逃避做一件事情,哪個更容易?
肯定是3歲的孩子。年齡小的時候,孩子想要逃避,我們可以及時輔助,等到十幾歲,我們想要輔助時,孩子能跟我們對著干,就沒法輔助下去。
一旦沒法繼續輔助,就意味著逃避成功。這就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你要求我干這件事,但是我可以通過發脾氣不干,那以后他就會更容易發脾氣。
有些孩子面對不想做的事情,除了用情緒或行為問題來逃避,甚至鬧到要住院。奇怪的是,孩子一住院反倒情況好轉。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跟醫生打交道勝利的經驗,能被管住。
但是回到家后,可能一到兩個星期,舊貌復燃,那是因為他知道在這個環境中怎么去鬧是有用的,這時,就很難繼續輔助了。
然而,有的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情緒平穩,有些事不愿意做就不做。其實這是家長在逃避。
青春期不是魔鬼,如果處理不當,行為永遠都是魔鬼。
只要安排的任務是合理的,那么孩子鬧,也要堅持執行,讓他明白,他無法逃避這件事。
問題2
自閉癥孩子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正常上幼兒園和小學?
郭延慶:永遠都不要說——我要怎么做才能正常上幼兒園、上小學?差不多就能上。
但凡孩子能被主流的幼兒園(或小學)接納,沒有過多過激行為,能坐下來,老師講的內容能聽懂50%-60%,就可以去了。
跟其他孩子有差距也沒問題,可以在上學的過程中改善,不要想著百分之百準備好。
比如,孩子在機構干預一段時候,情況好轉了很多,安坐、回答問題也還不錯。
但上了幼兒園之后,也能保持這樣的狀態嗎?不一定。因為環境改變了,孩子就會出現問題。
機構和幼兒園最大的差異在2個方面:
一是受到的關注度。
孩子在機構里,得到的是一對一的高度關注,而幼兒園是一對多。在機構出現問題,老師會立即處理,但在幼兒園,老師不一定能及時處理。
二是被表揚的頻率,機構的老師總能發現表演孩子的點,但幼兒園不一定有這樣的待遇。
等到孩子真的能上幼兒園了,還有諸多問題等著家長處理,比如,是否需要影子老師介入?要上融合園還是普通園?上半天還是全天?……
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挑選合適的幼兒園。
幼兒園的活動和課程要以老師為中心,每天的活動都有合理、規律的安排,建議大家找教學方法相對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的幼兒園,更適合我們的孩子。
幼兒園選好了,就要挑老師。因為我們的孩子需要老師的額外關注,建立保護性環境,避免孩子遭受嘲笑、打擊等傷害性行為。
所以,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要跟幼兒園提前溝通,允許家長每半個月,進入幼兒園看孩子半天,不要干涉孩子的活動,就觀察他的表現,有沒有出現問題行為,老師有沒有發現這些問題行為,多久才發現,有沒有采取輔助措施,這些措施起了多大作用?
什么時候需要融合介入主要取決于孩子的表現。
如果孩子在學校能跟上50%-70%的內容,那就不需要融合介入;
如果不到50%,后續要繼續觀察,找到原因。
如果是因為老師關注不夠,就加強跟老師的聯系。
如果老師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孩子依舊有很多問題行為,就需要融合介入。
行為管理問題要趁早,什么時候孩子的情緒問題會變好? 干什么不是那么重要,有事干更重要。
對于不想上學的孩子來說,可以不強迫他們去上學,但一定要讓他們有事做,做飯、打掃衛生……都可以,讓孩子有事干,就是讓他們情緒穩定的法寶。
問題3
孩子7歲半,高功能自閉癥上小學一年級,會把動畫片里面的場景“對應”到現實世界中,比如看過了植物大戰僵尸,就會跟別人說“僵尸會吃你的腦子”,應該怎么辦?另外,孩子在上動作類的集體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覺、視覺都不在線(甚至有退步),集體指令的執行能力不太好,怎么改善?
王崇穎:孩子的這些行為,可以反映出TA的模仿能力還不錯。家長可以多引導TA看一些可以改善社交,提高規則意識的繪本或者動畫片,引導孩子模仿學習一些社交規范,從而提升社交能力。
關于注意力的問題,從家長描述的情況來看,孩子可能有注意力缺陷,執行功能也不太好。
家長可以到醫院找專科醫生尋求幫助,關于執行力,可以通過專門執行力訓練來改善。
問題4
居家干預有哪些好的方法?
王崇穎:就像郭教授說的,有事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比如,當你在家做飯,可以讓孩子幫你洗菜;吃完飯,讓孩子幫忙收拾碗筷;……這都是跟孩子的互動,都是干預。你要舍得用你的孩子。
家長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角色,你最基本的角色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是自閉癥,就每天就想著要給他們做干預訓練,忘記了普通的父母原本是什么樣子。
要換位思考,想著如果你是孩子,你希望擁有什么樣的父母?孩子可以感受到你的愛,居家干預的核心就是開心,輕松,不緊張。
問題5
針對12歲以上,大齡AS或者ASD孩子,如何幫他們做未來學業和職業規劃,家庭支持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崇穎:關于未來規劃,最重要的是適合孩子。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上大學。但我們要結合實際,基于孩子的能力和喜好,盡早規劃真正適合他們的道路。
同時,也要想清楚,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可以為孩子提供哪些支持。
家庭支持中最重要的就是愛。自閉癥干預是一件長期持續的事情,經濟能力當然很重要,但愛更重要。父母不要過度緊張、焦慮。愛孩子、多陪伴就是很好的干預。
郭延慶:在干預的過程中,既要不失快樂,也要追求效率。因為快樂是不求自得,而效率是求才能得。家長管教孩子不要情緒化,在自然生活情景中玩、互動,
小時候,我弟弟也不愛上學,我就跟母親說不要逼他,我就幫忙給他找份工作,他非常積極,現在也很有成就。所以我一再強調,有事干比干什么更重要。
問題6
孩子容易出現情緒化的刻板行為,該怎么辦?
王崇穎:可以給孩子講一些可視化的社交故事,引導他們的行為。
比如,有些孩子要求父母必須父母在某個時間點來接放學,一旦錯過時間就會爆發情緒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大量的社交故事,讓他們理解問題所在,從而引導改善孩子的行為。
郭延慶:如果家長已經按建議做了,孩子的刻板行為還是沒有改善,就要觀察孩子發生這些行為的原因是什么?他面對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的環境,是不是會出現同樣的刻板行為?
如果孩子面對不同的人,表現出來的情緒、行為不一樣,那就要觀察不同的人在面對他的行為時,做出了哪些反應或者行為,孩子的變化是否受到這些行為的影響。比如,孩子在家發脾氣,有沒有受到懲罰?在其他人面前發脾氣,會得到什么樣的反饋。
問題7
孩子有一些強迫性的行為,比如腦子里面總是在想一些問題,其實TA并不愿意思考這些問題,但又沒辦法控制自己不去想,應該怎么辦?
郭延慶:孩子可能有些強迫特質,這不是強迫癥。強迫特質和重復刻板行為也不一樣。比如,重負刻板行為可能表現為以反復挪椅子為樂,沒有哭鬧;強迫特質會表現出對立。
比如,見到老師要說“老師好”,但對于強迫特質的孩子,在他的觀念和行為中,就變成了“不要對老師好”,事后孩子也知道這樣做不對,但是他控制不了,因此感到很苦惱。
這種強迫特質,在普通孩子和成人身上也會出現。如果已經發展為強迫癥,可以考慮用藥物或者行為矯正治療。
如果沒有發展成疾病,家長可以嘗試減少關注,減少對抗情緒的產生。及時轉移注意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問題8
孩子處于 AS 和 NT 的邊緣地帶,社交能力基本正常,成績中游,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馬上就要小升初了,就目前情況看,大概率會比較吃力,思維和閱讀能力差,體育能力不錯,家長該如何支持他未來的發展?此外,孩子進入青春期,開始出現一些叛逆和自主的苗頭,家長應該要注意什么?
郭延慶:首先要做好環境建設,爭取老師、班級同學的支持。有不好的現象就反饋,學校,努力給他一個相對有保護性的環境。
其次,在學業上提前做準備,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比如跑步、跳繩,如果體育有特長,可以嘗試發展。
如果擔心青春期孩子容易受不良風氣影響,可以提前做觀念、行為方面的意識準備,告訴他哪些行為是不對的,樹立正確的觀念。
中學期間,最重要的是自愛自重。告訴他們如何正確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不僅要建設更多的社交圈子,也要學會自我欣賞,做對自己和將來有意義的事情,揚長避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