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國產新能源車有多卷?價格戰從年初打到年尾,商戰、諜戰輪番上演,水軍互噴、高管互懟,網友戲稱“腦漿子都打出來了”。可有意思的是,這么拼命打下來的市場,利潤卻尷尬得讓人直搖頭——所有國產車企的利潤加起來,還沒豐田的一半多。
先看數據:機構統計,國內主流車企利潤和豐田的利潤總和算100%的話,豐田一家就占了71.5%,國產車加起來不到30%。比亞迪作為“利潤王”,也只占12.2%,吉利5%、長城3.8%,剩下的更是不值一提。豐田的利潤,相當于六個比亞迪,或者二十多個長城。你說這架打得,圖啥呢?
為啥豐田這么能賺錢?第一招是“規模效應”。豐田全球年銷超千萬輛,是當之無愧的“車界霸主”。汽車行業講究“量大利薄”,規模越大,采購、生產、研發的成本越容易被攤薄。國產車雖然在國內賣得不錯,但全球市場份額加起來還不到豐田的零頭,成本自然降不下來。
第二招是“不內卷”。國外車企有個默契:保持合理的利潤率,低于某個數寧可不賣。比如豐田的混動車,利潤穩定,就不會為了搶市場瘋狂降價。反觀國產車,為了搶份額,新車剛上市就降價,老車型清庫存時虧本賣,看似銷量漲了,利潤卻被稀釋得所剩無幾。
不過,豐田也不是“吃老本”。雖然純電車進展慢,但混動技術依然能打,全球銷量占比超30%。更關鍵的是,豐田手握巨額利潤,真要下決心搞研發,后勁可能大得嚇人——畢竟,每年幾百億美元的利潤,足夠砸出幾個“黑科技”。
國產車的困境,其實是“成長的煩惱”。一方面,國內市場滲透率沖到50%,但出海才剛起步,全球影響力不夠;另一方面,技術積累還需時間,高端品牌認可度不足,只能靠性價比搶市場??蓛r格戰打久了,企業沒錢搞研發,反而會陷入“越卷越弱”的循環。
所以,別看國產車現在打得熱鬧,真要跟豐田比“家底”,還差得遠。與其在低端市場“刺刀見紅”,不如學學豐田的“穩”——保持合理利潤,把錢花在刀刃上,把技術做扎實,把品牌做高端。畢竟,車市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笑到最后的,從來不是最會打架的,而是最會“算賬”的。
豐田的利潤,像面鏡子:照出了國產車的拼勁,也照出了差距。接下來,怎么把“銷量”變成“利潤”,把“內卷”變成“外擴”,才是國產車真正的考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