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7月22日電 2025年7月18-20日,以"腫瘤防治,贏在整合"為主題的2025CACA華南整合腫瘤學大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腫瘤防治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及醫療工作者齊聚珠江之畔,旨在打破學科壁壘、促進深度融合、共繪腫瘤防治新藍圖。
大會由中國抗癌協會(CACA)主辦,中國整合醫學發展戰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腫瘤學會(WAIO)共同主辦,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承辦,廣東省抗癌協會、廣西抗癌協會、海南省抗癌協會、港澳抗癌協會及CACA相關委員會、專委會共同承辦。
大會主席、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洲腫瘤學會主席、世界整合腫瘤學會會長樊代明院士在致辭中回顧了中國抗癌協會過去七年間的努力與成果,以"建大軍、開大會、寫大書......結大果"等17項工作為重點,協會秉持"腫瘤防治 贏在整合"的核心理念,近期提出了"合縱連橫、縱橫交錯、整合推進"的路徑,聚焦"立地頂天""互贏望遠"兩大戰略方向,在學術研究、行業規范、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在中國腫瘤學領域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他特別談到,協會將持續加強文化建設,已推出整合醫學賦五個篇章,提出醫學十大思維方式。本次華南整合腫瘤學大會著重倡導"機制療效、詢證實踐"的前沿理念,為整合腫瘤學的發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堅實的理論基礎。
廣東省衛健委汪洪濱副主任指出,一直以來,廣東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建設健康廣東,打造衛生強省。中國抗癌協會近年來積極推動"整合醫學"理念在腫瘤防治領域的發展,整合基礎研究、臨床診療、預防康復與人文關懷等資源,為提升國家腫瘤防治水平開辟了新的路徑。希望這次大會,能夠推動華南地區的整合腫瘤學加快形成百花齊放、共同進步的發展新局面,為廣東省乃至全國腫瘤防治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齊魯制藥銷售總公司總經理田勇表示,齊魯制藥深耕醫藥領域40年,已經成長為具備研發深度與產業廣度的國際化藥企。未來,齊魯制藥將繼續加強協同創新,攜手中國抗癌協會加速從實驗室到臨床轉化,以整合創新之力,共同推動腫瘤防治事業高質量發展,用科學守護生命之光。
開幕式由大會執行主席、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教授主持。
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遼寧省腫瘤醫院樸浩哲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曾木圣教授主持第一時段的主旨報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院士作《鼻咽癌免疫治療時代》主旨報告。他分享了團隊在鼻咽癌防治領域取得的系列里程碑式突破,建立了"增效減毒"為核心的創新理論體系,將鼻咽癌五年生存率從傳統放療時代的不足45%提升至超過90%的歷程。如今,他引領鼻咽癌診療進入免疫治療時代,并提出"要讓鼻咽癌成為歷史"這一終極目標。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作《臨床問題為導向 結直腸癌免疫治療創新》主旨報告。他針對消化腫瘤免疫治療原發耐藥的困境,創新性地提出了以腫瘤抗原為核心的增效理論以及靶向免疫耐受微環境的策略,建立了消化腫瘤的免疫中國方案,首創表觀遺傳抑制劑、腸道活菌等新型免疫聯合療法。
香港城市大學楊夢甦教授作《腫瘤液體活檢:前景與挑戰》主旨報告。他分享了液體活檢在腫瘤篩查、診斷和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比較了ctDNA、循環腫瘤細胞等腫瘤液體活檢技術的優勢和挑戰,并系統性介紹了團隊在液體活檢技術的最新進展。他表示,腫瘤液體活檢具有廣闊前景,可為腫瘤精準診斷、精準檢測和精準治療提供指導。
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張建功教授,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平教授主持第二環節主旨報告。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郭衛教授作《骨盆環腫瘤外科治療的進步——中國的貢獻》主旨報告。他針對骨盆腫瘤手術難度大、圍手術期死亡率高等問題,領銜建立了骨盆腫瘤精準切除與功能重建手術的"中國方案",而其團隊在包括3D打印人工骶骨假體置換術等系列創新研究,協助攻克骨盆腫瘤術后結構重建的世界性難題,推動了中國骨腫瘤治療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王錫山教授作《結直腸外科創新與質量控制》主旨報告。他從結直腸癌外科治療歷史和現狀出發,分享了從手術入路、手術方式、手術范圍、平臺器械等維度進行外科創新的心得與經驗。另外,他也強調了外科質量控制的重要性,介紹了外科質控的核心要素和潛在挑戰,分享了提升外科手術質量的關鍵策略。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唐勇教授作《溶瘤痘苗病毒改造策略及聯合免疫阻斷治療實體瘤機制解析》主旨報告。他基于膀胱癌免疫治療療效欠佳的臨床問題,分享了其團隊對痘苗病毒載體的創新性改造使其靶向能力及安全性顯著提升,并深入解析了溶瘤病毒協同增效免疫治療的分子機制。
海南省腫瘤醫院余書勇教授作《自貿港政策驅動下海南腫瘤醫療發展與實踐》主旨報告。他系統分析了海南自貿港零關稅、先進設備"先行先試"、國際醫療專家執業"綠色通道"、惠民保障等新政策對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驅動作用。他提出,在海南自貿港政策的新形勢和新機遇下,醫療工作者應結合地區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特點,有序推動腫瘤篩查與防治工作,打造海南腫瘤防治新格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沈靖南教授,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王國文教授主持第三環節主旨報告。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尹軍強教授作《肉瘤復發、轉移的早期監測》主旨報告。他針對肉瘤分子異質性強、缺乏有效監測標志物的難題,分享了其創新性建立的基于ctDNA的MRD精準監測體系,有效實現微小殘留病灶的動態追蹤以及疾病復發的提前預警。他進一步表示,該技術突破傳統影像學手段的局限性,有望推動我國肉瘤個體化診療進入液態活檢時代。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崔久嵬教授作《腫瘤相關肌肉減少癥影響因素及診治策略研究》主旨報告。她系統性介紹了腫瘤相關肌肉減少癥的流行病學特征、診斷標準和有效治療方案,分享了其團隊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腫瘤相關肌少癥精準評估標準,實現了易推廣的腫瘤相關肌少癥精準分型,研究成果被寫入多項國際指南。
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王西墨教授作《自然腔隙免疫生態與腹膜腫瘤》主旨報告。針對腹部腫瘤防治的嚴峻形勢,王西墨教授提出了腹膜轉移的"種子-土壤-氣候"三維理論體系,強調腹腔免疫微環境("氣候")調控的關鍵作用,并分享了其團隊基于此開發的腹腔內靶向干預策略。同時,他也展望了該自然腔隙免疫生態交互理念將進一步重構腹部腫瘤防治的新策略。
空軍軍醫大學師建國教授作《癥狀管理與癌癥康復》主旨報告。他從癌癥康復的底層邏輯出發,提出局部康復、身心康復、腫瘤"三防"理念,通過系統的全程癥狀管理、個體化及綜合干預,將腫瘤康復更好地轉化為臨床實踐,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大會同期設立眾多專題學術分會場,覆蓋腫瘤防治全鏈條,呈現最前沿的診療策略與研究成果。各分會場通過專題報告、病例討論、技術演示等多元形式,有力推動了多學科診療理念的深度融合,有效促進腫瘤防治的規范化與精準化進程,為腫瘤防治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新動能。
作為2025中國整合腫瘤學大會(CCHIO)"7+1"辦會模式區域防控的第四站,大會設立1個主會場,15個專題分會場,聚焦"機制療效,詢證實踐",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開展,構建了層次豐富、互動高效的學術交流平臺,匯聚了華南地區乃至全國的抗癌智慧與力量,為"健康中國2030"目標聚智賦能,聚識創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