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記者 上官云)大暑,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這個節日給人們的印象之一,便是“濕熱難耐”,正所謂“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
從古至今,人們想了很多辦法來平安度夏。隨著時間流逝,暑日賞荷,貼“三伏貼”……一系列底蘊豐富又頗具養生道理的民俗誕生了。在炎炎夏日里,飲食基本以消暑、滋補為主,比如“吃仙草”、喝伏茶等等,有效緩解暑熱,同時給身體提供足夠的能量。
大暑期間有多熱?
與小暑一樣,大暑是表示夏季炎熱程度的節氣。
資料圖: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出行的市民紛紛用各種方式躲避炎炎烈日。圖為市民全副“捂”裝烈日下騎車出行。中新社記者 張暢 攝
古人認為,“暑,熱也……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它在時間上往往與“三伏天”有所重合,換句話說,大暑是一年中最熱、濕氣最重的時節。
此時的許多民俗,既飽含深厚的人文意蘊,又頗具生活氣息。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秘書長唐志強介紹,浙江臺州沿海地區有送大暑船的風俗,還會舉行一系列祈福儀式,保佑人們健康平安。
“大暑時節,鄉村田野里的蟋蟀比較活躍。”他解釋,過去,茶余飯后,有人會在樹蔭下或者其他陰涼處斗蟋蟀,納涼的同時解個悶,也間接減少了對“暑熱”的關注度。
“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有些人會選擇貼三伏貼,或者進行‘三伏灸’治療,把體內的寒氣逼出去,令身體更加舒適的同時,增強抵抗力,預防冬季易發的疾病。”他說。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想出了五花八門的消夏方法,希望能夠平安度過這段高溫高濕的日子。
為啥要“喝暑羊”?
大暑天氣熱,人們的身體消耗也大,因此時令飲食基本以消暑、滋補為主。
比如“吃仙草”。唐志強說,常言道“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藥用價值較高,有清熱、涼血等功效,以其為原料制作的“燒仙草”是一種消暑甜品,非常可口。
“喝伏茶”則是另外一種緩解暑熱的方法。他介紹,這種“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等中草藥調配而成,是一種傳統消暑茶飲,具有清熱解暑等作用。
資料圖:市民在福建中醫藥大學國醫堂接受傳統三伏灸診療。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當然, 時令瓜果也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荔枝營養成分豐富,適量實用對養生很有幫助,因而是不少“吃貨”的心頭好。
“盛夏容易食欲不振,時間久了,就很容易造成身體能量流失,人們很快想出了補救的辦法,那就是‘喝暑羊’或者‘喝伏羊’。”唐志強說。
對于這種飲食風俗,他解釋,大暑伏天里,天氣濕熱,容易導致人體外熱內寒,來上一碗加胡椒熱氣騰騰的羊肉湯,亦有滋補身體的效果,達到“貼伏膘”的目的。
不僅如此,民間亦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之說。唐志強說,例如南方有一道美食叫做“姜母鴨”,用生姜調和鴨肉的寒性,可以有效促進脾胃運化。
暑日賞荷,別有意趣
為了盡可能舒適的度過夏天,古人想了不少辦法來消除暑天的煩悶。唐志強說,乘船賞荷花、飲酒聚會等等,都是古人在大暑伏天里比較喜歡的休閑活動。
資料圖:“大暑”節氣,成都市文化公園內盛開的荷花。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暑日賞荷的習俗很早就有,有詩句提到‘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北京什剎海、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在歷史上都是盛夏賞荷的好去處。”他說。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結。唐志強表示,古人認為,暑熱是一年中必定經歷的一個階段,夏季萬物生長,才有秋天的收獲,因此“煩夏莫如賞夏”,應當以積極態度來面對酷暑。
“我們也應當從民俗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平時多注意保養身體。”他舉例道,比如此時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勞逸結合,多吃有營養的食物,緩解“苦夏”“疰夏”癥狀。
從養生角度講,為了適應大暑時節的自然規律,就要晚睡早起,再適當睡個午覺,避開炎炎烈日。他認為,合理安排日常起居,調整飲食習慣,是平安度夏的重要保證。(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