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鐘表協會機械表文化(天津)研究中心在天津海鷗表業集團正式掛牌成立。這一全國性專業研究機構的誕生,不僅填補了國內機械表文化系統性研究的空白,也標志著中國制表業從“技術突圍”向“文化深耕”邁出重要一步。
據了解,作為全國性、專業性機械表文化研究平臺,中國鐘表協會機械表文化(天津)研究中心旨在系統挖掘機械表文化內涵,推動文化與產業融合,為行業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提供文化支撐。中國鐘表協會理事長張宏光表示,該研究中心主要有三大功能。在基礎理論研究與機械表文化挖掘領域,研究中心將梳理中國機械表的歷史脈絡,匯集機械表經典品牌的發展歷程,總結傳統工藝,建立機械表文化數據庫。在學術研究領域,將開展機械表文化與當代社會的融合研究,如國潮設計、工匠精神的當代詮釋、機械表與智能技術的融合等,發布《中國機械表文化白皮書》等成果。在產業服務領域,將為企業提供文化賦能,連接企業、學術界與消費者,推動文化成果轉化為產業價值。
此外,研究中心將依托鐘表博物館等設施,通過研討會、論壇等多種形式普及鐘表文化,引導行業從“價格競爭”轉向“文化競爭”。中國鐘表協會倡導各機械表企業提供歷史檔案、經典產品、工藝案例,參與研究中心的項目合作。研究中心將邀請高校等機構參與研究,同時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讓消費者參與文化傳播。
自1955年誕生以來,海鷗表持續不斷創新,填補多項技術空白,打破瑞士長達百年的技術壟斷,成為中國制表品牌在世界鐘表行業的一面旗幟。“我們已經全面掌握了中國制表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100%自研機心、全鏈路自主可控,徹底扭轉了行業‘缺芯少核’的被動局面。未來,要用制表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完美融合回答‘中國計時重新定義國際計時’的強國命題。”天津海鷗表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徐創越說,研究中心將在海鷗品牌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升華,構建系統化的中國機械表文化傳播體系,打造具有辨識度和市場價值的機械表文化IP(知識產權),擦亮“津”字招牌,展現民族制表工業的硬核實力與民族自信。今后通過聯合開發、技術授權、標準推廣等方式,把研究中心的先進技術、工藝、標準向行業內中小企業擴散,帶動產業鏈整體技術水平提升。
天津海鷗表博物館備案成功更名揭牌儀式同日舉行。據了解,海鷗表博物館于2010年建成,擁有全國最大的國產機械表歷史實物庫,館藏數量超過1000件,完整覆蓋新中國制表工業的發展史,為研究中國機械表發展提供了核心文獻與實物資料。自開館以來,已累計接待訪客超過17萬人次,單日接待量達千余人。去年年底,天津海鷗表業集團對博物館進行升級改造,在保留歷史印記的基礎上,增加全新表達和創新成果,突出“老”與“新”、“民族”與“世界”的碰撞感,更多地傳遞出中國計時文化的傳承以及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力量。近日,海鷗表博物館被正式列入天津市博物館名錄,更名為天津海鷗表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