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袋小果助農實踐團滿懷期待走進三元朱村,于當地新型種植模式示范棚中,探尋農業發展新密碼,展望科技農業新圖景。
三元朱村是全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祥地,為不斷適應新形勢,三元朱村廣大干部群眾勇立農業科技的最前沿,博采各種最新技術成果,大棚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低效問題。
步入棚內,現代農業氣息撲面而來。繁茂的藤蔓相互交錯,肆意攀爬,枯萎的葉片與其交錯纏繞,甜瓜于其間難掩圓潤飽滿。實踐團成員俯身細察,觸摸瓜身,感受新型栽培方式下果實的生長狀態,探尋科技賦能的種植奧秘。
在番茄種植區,技術人員成為實踐團了解農業科技的橋梁。他腳踩沾著泥土的拖鞋,身著簡單背心短褲,卻能將復雜的種植技術拆解成通俗的田間智慧。從水培系統的營養液配比,到植株整枝打杈的時機,再到如何通過物理手段防治病蟲害,他一邊用布滿老繭的手比劃,一邊將“創新驅動,水霧栽培,營養安全,引領未來”的理念,轉化為實踐團成員能聽懂、能理解的實操經驗。在這里,“品質,創新,生態,超越”不再是墻上的標語,而是化作植株根系里循環的營養液、藤蔓間懸掛的防蟲黃板,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農業發展路徑。
交流中,技術人員手中的甜瓜,成了農業迭代的生動教材。他講品種選育,從口感、產量到抗病性,解析優質品種如何適配新模式;談市場需求推動技術升級,讓實踐團成員明白農業轉型關乎田間,更連著百姓的“菜籃子”。青春的認知在這場交流里被拓寬,知道農業科技化不只是技術事,更是關乎民生的系統工程。
穿梭番茄藤蔓間,成員們或觀察、或交流,課本里的無土栽培、精準灌溉,化作眼前攀爬的藤蔓、藏著的滴管、記數據的標牌。青春的知識體系,在農業實踐中完成從理論到具象的跨越,那些曾覺得遙遠的農業科技,此刻真實可感。
此次三元朱村之行,于實踐團而言,是一場跳出書本的實踐課堂。實踐團見證了科技如何為農業賦能,理解了傳統農人向“新農人”轉變的探索,更清晰感知到農業發展從“靠天吃飯”到“科技撐腰”的路徑。這些扎根土地又超脫傳統的種植模式與技術,不僅孕育出豐碩的蔬果,更在實踐團成員心中播下科技興農的種子,以青春之名,為農業發展注入科技活力,讓土地更富饒,讓鄉村更振興,用青春汗水書寫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讓農業與青春共綻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