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成露 張千 曹玥
36歲的次仁卓瑪在家門口的有機蔬果產業園里工作,負責種植管理。
走進大棚,細沙地上,辣椒已滿枝,蘆筍正采摘。“這些蔬菜以前見都沒見過,更別說吃過了。”次仁卓瑪笑著告訴記者,“過去這里沒有蔬菜大棚,家里的地就種土豆和糧食,從來沒種過別的菜。”
次仁卓瑪的家鄉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扎囊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江流穿縣而過。近年來,這里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建設百里生態走廊,江畔昔日綿延的荒漠地帶已是綠色充盈,蔬果飄香。
2019年,湖南省援藏工作隊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綠之源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扎囊縣阿扎鄉改良沙化地1200余畝,建起38座現代化的蔬果大棚和一座冷鏈物流分揀中心。
“剛來的時候,我們往地下挖了近百米,都是細沙。”公司負責人喻瑩說,“但這里光熱資源豐富,沒有工業污染,土地開闊便于成片開發。細沙土攪拌牛羊糞等有機肥,種出的有機蔬果的味道非常好。”
目前,公司種植的蔬果已取得有機認證,成為西藏第一家有機蔬果企業。這里盛產的辣椒、蘆筍、番茄等,已供往拉薩、深圳、長沙等地,不久將跨山越海,正式進入香港菜市場。
最初,次仁卓瑪通過招工來到綠之源,經過3個月的技術培訓順利入職后,從澆水、施肥、打草、采收學起,跟著技術指導學種有機菜。2021年,她從種植工人成長為園區種植主管,和丈夫烏金次珠負責38座大棚的種植和運營。“每天上班都很開心,過去在外地務工,照顧不了小孩,回家又沒有收入,沒想到有一天能在家門口工作,更沒想過能在高原沙地上種出這么多以前沒見過的菜。”次仁卓瑪滿意地說。
“以前我們的餐桌上就是‘老三樣’,土豆、蘿卜、白菜,現在生活改善了很多。”次仁卓瑪一家不僅吃上了品種多樣的果蔬,而且收入提高了,僅她和丈夫的工資收入這一項,家庭年收入就增加了近15萬元。
如今,雅江邊上,珠峰腳下,一座座現代化、智能化的果蔬大棚拔地而起,不僅豐富了當地群眾的餐桌,更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增收。
位于珠峰腳下的日喀則市白朗縣,素有“西藏糧倉”的美譽。2003年,在山東濟南援藏干部的幫助下,白朗縣開始建大棚,種蔬菜。近年來,該縣更是大力推動果蔬產業提質升級,果蔬種植面積已達1.74萬畝,成為雪域高原的“果蔬之鄉”。
珠峰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博覽園是白朗縣最大的蔬菜公司,共有溫室大棚133座,玻璃溫室2座,科創中心、冷庫、分揀車間等一應俱全。
“園區運用無土栽培、滴灌、智能水肥一體、智能化控制運用等科技手段,海拔3800米以上不僅種有黃瓜、西蘭花、西葫蘆,還種出了草莓、車厘子、西瓜等水果。”白朗縣蔬菜公司技術指導員周宗貴說,僅蔬菜就有二三十個品種,其中無公害蔬菜產品已認證32個。
園區的發展還帶動了周邊四五個鄉的群眾就業創業。園區負責人巴桑次仁打開手機,翻出每天的蔬菜訂購清單給記者看,并告訴記者:“我們每天向種植戶收購蔬菜3000斤。下午4點采下來,放進冷庫過一夜,第二天清晨就會送到周邊三個縣的學校等地,成為學生的營養午餐。”
今年以來,園區通過完善運輸鏈、組建蔬菜配送隊等,累計銷售蔬果458.15噸。今年1月~6月,園區共接待采摘游客8100余人次,通過農旅融合發展,實現綜合收入90余萬元。
小蔬果,情牽大民生。
次仁卓瑪所在的綠之源公司,2019年以來,帶動本地長期就業人員186人,累計為當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4萬余人次。通過發放工資、購買牛羊糞等原材料、土地租賃、機械租賃、物流運輸等多種方式,帶動當地群眾增收6300余萬元。
離開大棚時,次仁卓瑪端出一盤果蔬,熱情地邀請客人品嘗。記者嘗了一口,番茄、草莓又香又甜,也許這就是雪域高原“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