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道,俄羅斯與烏克蘭將于本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第三輪直接談判。
分析認為,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俄下達“50天最后通牒”后,俄烏均有進一步對話的需要。但前兩輪談判已將相對容易的部分談完,接下來是“難啃的骨頭”。雙方大概率無法在核心問題上取得突破。
邊打邊談
此前,俄烏于5月16日和6月2日在伊斯坦布爾舉行兩輪會談,取得部分成果。
雙方交換了數千名戰俘和陣亡士兵遺體,還交換了解決兩國方案的備忘錄草案。然而,雙方在停火、領土主權等核心問題上始終針鋒相對,沒有談攏。
第二輪談判后,第三輪談判遲遲沒有開啟。原因無外乎兩點。
一是戰場形勢升級,雙方短期內將目光轉向戰場。二是前兩輪談判所涉人道主義問題相對容易妥協,而后續要談的政治解決方案則是“寸土必爭”。因此雙方一直在“邊打邊談”中博弈。
盡管有所拖延,但雙方還是“不得不談”。
國際社會的壓力是推動談判的一大因素。上周,特朗普對俄拋出50天的“通牒”,威脅俄烏若達不成協議將對俄征收高額關稅。歐洲也迫切希望通過談判推動沖突降溫。
從俄烏自身看,雖然博弈仍在繼續,但政治解決沖突的意愿和需求并未改變。在戰場局勢僵持不下之際,談判本身也是緩和局勢、爭取戰略利益的必要途徑。
一些俄羅斯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是烏方主動提議開展新一輪談判,俄方表示贊成。他們認為,烏克蘭借第三輪會談向西方“表姿態”,以顯示基輔在盡一切努力尋找妥協。
立場相反
此次俄烏關于第三輪談判日程安排的表述略有不同。
烏方稱談判擬于23日舉行。俄方給出的時間表則是24日至25日,并表示雙方代表團可能于23日抵達伊斯坦布爾。具體細節仍待公布。
雙方代表團人員預計與前兩次相同,唯一區別是烏方代表團團長烏梅羅夫的頭銜有所變化,前兩輪談判時他的身份是烏克蘭防長,而現在擔任國家安全與國防委員會秘書。俄觀察人士認為,這可能意味著烏克蘭軍事領導層對談判進程的影響力下降。
議題方面,烏方打算聚焦“有限的幾個議題”,例如:人道主義援助、囚犯交換、基礎設施安全、邊境保護措施等。此外,鑒于烏總統澤連斯基建議籌備俄烏領導人會議,烏方也可能提出組織元首會議可能性等問題。
而根據俄方的說法,第三輪談判的主題將是討論關于解決兩國沖突方案的備忘錄草案。但問題在于,雙方草案立場截然相反,預計有許多外交工作要做,不會一蹴而就。
此外,俄方對是否召開元首峰會也有自己的看法,認為除非兩國談判代表團先達成共識,否則領導人的私人會談將“毫無意義”。
戰略陷阱?
俄羅斯方面普遍不看好會談前景,認為充其量在人道主義通道、難民撤離、戰俘互換等問題上取得進展,核心問題仍將爭執不下。
首先,烏方獲得特朗普政府軍援承諾,并獲得歐洲支持后,更有底氣延續戰事。俄羅斯在波克羅夫斯克、蘇梅州附近以及庫皮揚斯克的攻勢也很猛烈。雙方都試圖通過軍事優勢為談判爭取更多籌碼,在談判桌上難以做出實質性讓步。
其次,俄烏、俄西方互不信任。俄羅斯不少政治分析師都認為,澤連斯基突然重提談判,或是戰略陷阱。
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軍事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阿列克謝·波德別列茲金認為,當前的情況與明斯克協議執行時相似,實質是西方給烏克蘭50天時間用于喘息和重新武裝,因為西方向烏克蘭提供防空導彈補給,剛好需要約一個半月。烏克蘭屆時只需將談判無果歸咎于莫斯科,即可名正言順獲得軍援。
俄羅斯科學院安全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康斯坦丁·布洛欣指出,歐洲推動基輔開始談判,但不是為了解決烏克蘭沖突的根源,而是為了凍結沖突。歐洲仍希望特朗普能讓一切重回正軌。烏克蘭的“戰術策略型談判”可能不會帶來任何實際結果。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俄烏本周第三輪直接談判,“不得不談”卻又“談無可談”?》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張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