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經貿圈炸開了鍋——中美經貿談判的風向突然變了。一邊是美國財政高官密集放風“即將會談”,一邊是美企芯片出口禁令悄然松動。更耐人尋味的是,美方罕見地不再高調揮舞關稅大棒,反而主動給談判“定調”為“非常公平”。這場被外界稱為“第三輪”的較量,究竟藏著什么玄機?為何美方突然從“極限施壓”轉向“主動示好”?
一、稀土成了美方的“軟肋”
中美前兩輪談判后,雖然在一些領域達成了共識,但軍用稀土出口問題始終是塊難啃的硬骨頭。美國軍用稀土儲量只能撐幾個月,要是長期斷供,軍工生產線就得停擺。此前特朗普政府指望靠關稅逼中方讓步,結果反被稀土管制“反殺”,現在不得不重新坐回談判桌。
前兩輪會談里,日內瓦會議圍繞元首共識展開建設性溝通,倫敦會議則鞏固了前期成果。但稀土問題始終沒談攏,這次美方急著推進第三輪談判,擺明了是想盡快解決這個“卡脖子”難題。
特朗普(資料圖)
二、美方突然“服軟”?背后是算計
這次美方態度大轉彎,從官員表態到政策調整,處處透著“急切”。財政高官貝森特公開說“未來幾周要和中方談”,還特意提了“90天關稅暫緩期”快到期的事,暗示可能延期。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更直接,預告8月初要啟動“更大規模對話”。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罕見地沒喊打喊殺,反而評價中美貿易“非常公平”。要知道,這人以前可是把關稅當“武器”的,現在突然改口,顯然是被逼急了。美企AMD和英偉達已經拿到對華芯片出口許可,AMD的MI308芯片專為中國市場設計,英偉達的H20芯片和RTXPROGPU也獲準進入。這些動作都在給談判鋪路。
三、特朗普的“血本”:妥協背后是壓力
美方這次讓步,可不是突然“良心發現”,而是被現實逼得沒辦法。國內政治上,對華強硬是“政治正確”,要是特朗普被認為在談判中“認慫”,肯定會被對手抓住把柄。國際上,對俄制裁已經讓美國和盟友關系緊張,要是再因為中美談判惹惱國內鷹派,日子會更難過。
特朗普(資料圖)
更麻煩的是,特朗普之前威脅要對中俄能源貿易下手,結果東盟國家直接反對,日韓也沒買賬。關稅大棒揮出去卻砸了自己的腳,現在只能改口說“談判更公平”。這種前后矛盾的操作,恰恰說明美方現在騎虎難下。
四、中方的態度:謹慎但開放
面對美方的示好,中方的回應很克制。外交部沒直接接話,而是讓記者“向相關部門了解”。這種態度說明,雖然談判有進展,但中方不會因為美方幾句好話就放松警惕。
海關數據顯示,近期中美貿易在回升,這說明前兩輪談判的成果正在落地。中方一直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只要美方不繼續施壓,中方也愿意緩和關系。但關鍵問題——比如軍用稀土出口——中方不可能讓步。商務部的表態很清楚:希望美方“相向而行”,別再搞小動作。
五、談判前景:三大變數決定成敗
雖然美方現在態度積極,但談判能不能成,還得看三個關鍵因素:
第一,稀土問題怎么談。這是美方最急的,但中方不可能為了談而放棄資源安全。雙方可能找折中方案,比如有限度供應+技術合作。
第二,特朗普會不會又變卦。這人政策反復是常態,要是國內壓力一大,難保不會重提關稅。
第三,外部因素干擾。美企芯片出口剛松綁,但美國對華科技封鎖的大方向沒變。要是后續又出什么“芯片使用限制”,談判成果可能一夜歸零。
芯片(資料圖)
結語:這場談判,不只是生意
中美第三輪談判還沒開始,但各方已經繃緊了神經。對美方來說,這是解決稀土危機的最后機會;對中方來說,這是檢驗美方誠意的試金石。談判桌上,雙方都會拼命爭取利益,但桌下的博弈更復雜——美國國內政治、國際盟友關系、科技競爭……每一個變量都可能影響結果。
這場談判能不能成?或許答案很快就會揭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美關系已經回不到從前,未來的競爭與合作,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