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走過半生,踏入五十到六十歲的門檻,成為人們口中的 60 - 70 后,恍然驚覺,在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等諸多方面,竟難以企及七八十歲的父母輩,也就是 40 - 50 后那一代人。
晨曦初照,漫步街頭,總能看到比我們年長的老人步伐穩健;黃昏降臨,公園里七八十歲的老者歡快地跳著廣場舞,個個精神矍鑠,活力滿滿。再審視自己,才剛步入五六十歲,便已深感力不從心。日常里,渾身乏力,疲憊不堪,對家務活興致缺缺,站著就盼著坐下,坐下便想躺下。若非必需,家務事能拖則拖,碗筷留到次日清洗,衣服更換也不再勤,出門更是懶得精心打扮,一副大叔大媽的模樣早早盡顯。
并非我們變得懶惰,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盤算著要做件事,得鼓足十足的勇氣,方能一鼓作氣完成。事情做完,自己卻已累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真切地意識到自己已然老去,不復往昔。
瞧瞧身邊那些高齡老人,再瞅瞅自己,差距著實明顯。不禁暗自思忖,待我們到了他們那般年紀,怕是難有他們那般硬朗的身體與堅毅的意志,甚至能否活到高壽都未可知。每年,六七十歲乃至四五十歲便離世的人不在少數,生死無常,誰也無法預料明天與意外哪個先來。
兩代人因經歷各異、所處時代不同,在諸多方面確實難以相提并論。
一、身體素質:天壤之別
從身體狀況而言,40 - 50 后那代人,一生勞作,運動量充足,故而身體強健。他們飲食質樸,粗茶淡飯,所食皆是綠色天然的食物,毫無添加劑。就像自家種植的蔬菜,以羊糞牛糞為肥料,極少噴灑農藥,不依賴化肥,遠離那些人工合成的“科技與狠活”。盡管當時食物種類有限,但吃得健康放心,對身體大有益處,身體素質自然出眾。
反觀 60 - 70 后,生活安逸,鮮少從事農活,日常所食充斥著各類加工食品,“科技狠活”層出不窮,同時又缺乏鍛煉,身體素質也就難以恭維。
二、心理素質:堅韌與脆弱的分野
往昔的人們歷經風雨滄桑,意志力堅韌不拔,不會因單一事件便輕易被擊垮。面對生活的種種變故,他們能坦然處之,心境如廣袤大海,豁達而明亮。
然而,現代社會壓力重重,60 - 70 后常因一件事便陷入抑郁,想不開、郁郁寡歡,心理素質相對薄弱。
三、作風傳承:勤儉與奢靡的反差
40 - 50 后的老一輩,一生吃苦無數。下鄉務農、建房修庫,長期的艱苦生活讓他們養成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習慣。過日子精打細算,絕不浪費,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衣服老大穿完老二老三接著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飲食多以粗糧和洋芋為主,只求果腹。
而 60 - 70 后的多數人,生活條件改善后,開始鋪張浪費。食物吃不完就扔,衣服過時便棄,請客吃飯大肆揮霍,養成好吃懶做、貪圖奢華享受的習性。老一輩吃過的苦,在他們記憶中逐漸模糊,似乎已然忘卻,總覺得資源取之不盡,不用白不用,浪費也無妨。
四、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懸殊
40 - 50 后的老一輩秉持嚴厲的祖訓家風,在子女教育上嚴謹認真,遵循規矩,不容犯錯。他們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激勵和教導下一代。
反觀部分 60 - 70 - 80 后的人,自身三觀不正,品德修養欠缺,不孝敬父母,如此又怎能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40 - 50 后的人雖物質匱乏,卻窮得有骨氣,身體健康,心地善良,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無爾虞我詐。他們既能吃苦,也能享樂,能屈能伸,尤其是身體素質更是 60 - 70 后難以企及。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生活多么艱難,我們都應向老一輩學習。學習他們的優良傳統,學習他們的平易近人與真誠,學習他們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既要追求富足,超越過往,更不能忘記感恩。不能為了享受生活,便忘卻過去人們所歷經的苦難。
老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之路充滿未知,唯有親身走過,方能知曉前方是否光明。做人既要奮勇向前,也需適時回首。不僅要享受榮華富貴,更要憶苦思甜,念舊創新,飲水思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