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鼻子下留著的一小撮胡子,有叫衛生胡的,有叫板刷胡的,大概樣子就是德國希特勒和美國卓別林那樣的。
實際上在二戰時期,日本國內流行這種胡須的范圍并不廣,我們看到的日本人大多有板刷胡,其實是一種形象臉譜化的認知,是我們的文化工作者認為那些罪惡的侵華日軍就應該是這樣“怪癖”的樣子。
日本人的近代胡須式樣是從西方學習而來?
從古到今,胡須的樣式是不斷變化的,在古代人們對自身缺乏一定的了解,對于一些生理變法無法解釋,因此產生對胡須以及頭發的一種敬畏之心,比如中國古人就經常說“人之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就是這樣來的。
胡須后來與審美、權力等因素有了關聯,賦予更深入的文化內涵,中國古代大多以長須為美,比如關公就因為大長胡須被稱為“美髯公”。
按照道理來說,日本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為何日本不留長胡子,在二戰時期卻留起了一小撮的“板刷胡”呢?
其實,在日本早些時期,通過跟唐朝的交流也流行蓄長胡,然而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人的胡須更多的是向歐洲看齊。
所以,看日本人的胡須不能對標中國,而是應該對標西方,西方早年的時候也都沒有胡須,比如我們熟悉的拿破侖、華盛頓等人都沒有胡須,一直到19世紀中葉以后歐洲人才重新留起了胡須。
至于為什么要留胡須原因也是比較復雜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工業革命帶來的環境污染,人們認為胡須可以像鼻毛一樣過濾掉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減少結核病的發生。另一方面,可能是蓄胡是一種尚武的表現,沒有胡子的男人缺乏男子氣概,變得娘里娘氣,甚至有人將羅馬帝國的崩潰歸咎于刮胡子的直接后果。
還有一種說法是,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原來的社會階級被打破,新的階級建立,因此,胡須成為坐在辦公室里的新階層的重要特征標志,它標志著擁有者的權勢。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全面進行西化,還曾經喊出“脫亞入歐”的文化政策,胡須自然也要跟歐洲學習。
世界胡須的風向標,德國威廉二世“牛角胡”為何能夠引領潮流?
當時歐洲各國經歷工業革命相繼發展起來,哪個國家變強,其他國家就會爭先效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被砍頭前的胡須畫像成為當時整個歐洲王室模仿的典范,而歐洲君主最普遍的胡須造型則是從德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牛角胡。
19世紀中葉正是德國統一并崛起的關鍵時期,1870年,德國在普法戰爭勝利后于法國的凡爾賽皇宮成立,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崛起,德國皇室自然成為全世界爭先效仿的典范。
威廉二世的牛角胡也算是代表了當時德國的心態,將下嘴唇部分以及絡腮部分全部剃掉,只留有上嘴唇上的胡須,胡須兩端用油脂固定住,形成高高挑起的牛角胡,象征德國狂傲的造型。
皇帝留著這樣的胡須,德國的軍官自然也效仿起來,而那些“以德為師”的國家,自然也多留牛角胡,這些人里面甚至還包括斯大林。
中國人一向喜歡留山羊胡,兩端是下垂的,跟德國是正好相反的方向,但是在這一時期,很多軍政大佬都留起了牛角胡。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敗北后,威廉二世流亡荷蘭,曾經輝煌一時的德國人的胡子再也翹不起來了。
其實,這種胡須打理起來十分麻煩,不僅要做造型,還要用膠水粘貼,而且并不使用,據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因為留著牛角胡而無法帶防毒面具,差點喪命一戰,牛角胡也算走到了歷史盡頭。
以德為師的日本,到底喜歡板刷胡還是八字胡?
希特勒對毒氣戰十分警惕,在二戰時期,德國大兵都要背一個大罐子,看起來十分笨重,卻一次也沒有用到過,這些罐子里面裝的就是防毒面具。
為了帶防毒面具,牛角胡自然是不方面的,后來德國人的胡子就改變為“八字胡”和“板刷胡”。
那么,德國到底是八字胡多一點,還是板刷胡多呢?
希特勒的胡子就是板刷胡,希特勒除了是一個戰爭狂人,也是一個政治煽動家,由于經常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所以留下很多照片,可以說,希特勒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板刷胡愛好者!
除了希特勒之外,還有一個在1935年飾演了大獨裁者的卓別林,也因為這個獨特的板刷胡而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