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健康中國2030”戰略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腫瘤的早診早治、規范化診療和全程管理已成為醫療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作為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的惡性腫瘤,肺癌的診療挑戰尤為嚴峻,傳統單一的診療模式已遠不能滿足患者的治療需求。為應對這一現實挑戰,多學科協作診療(MDT)模式逐步成為提升肺癌診療水平的重要突破口。為進一步提升肺癌診療的整體效率與質量,推動多學科協作、智能化管理的落地實踐,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綜合診治病房于今年升級為腫瘤綜合診治融合病房(COC),并于2025年6月正式開張啟動。作為上海市COC試點項目中肺癌病種的唯一承建單位,COC病房率先探索了覆蓋“防—篩—診—治—康—訪”全周期的一體化融合路徑。該病房的升級不僅是醫院肺癌專病管理的重要里程碑,也為腫瘤綜合診療模式的轉型與升級提供了示范。
開創新模式
以患者為中心 打造“無縫銜接”的診療閉環
肺癌是中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發病率和病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肺癌新發病例約106.1萬例,死亡人數達73.3萬人,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均居首位[1]。同時,肺癌病理類型多樣、臨床表現復雜且易發生轉移,傳統單一的診療模式已遠不能滿足目前的臨床需求。MDT是提升肺癌診療質量的關鍵手段,有望為患者提供全面、個體化診療方案,提升患者獲益。在上海市肺科醫院6號樓,一間承載“創新融合”理念的全新科室——腫瘤綜合診治融合病房(COC)于2025年6月正式開張啟用。作為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市級醫院腫瘤綜合診治中心項目”的首批試點單位,亦是上海市肺癌病種唯一試點單位,上海市肺科醫院COC病房不僅承擔著MDT機制的探索重任,更致力探索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多學科協作體系,重塑肺癌診療新路徑。
傳統診療模式中,患者往往需要輾轉多個科室,重復檢查、方案脫節等問題屢見不鮮,影響診療效率與效果。而COC病房通過整合腫瘤科、胸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資源,打破“信息孤島”,建立覆蓋預防、篩查、診斷、治療、康復及隨訪的全流程閉環管理,真正將“以患者為中心”落到實處。融合的背后,是系統化、數字化的支撐。COC病房配套專屬的COC平臺及結構化電子病歷系統,不僅實現院內各學科信息互聯互通,保障診療流程無縫銜接,擬升級引入“AI+”MDT輔助機制,根據不同病情復雜度分級管理患者,為常規病例設立簡化流程,為疑難病例組織多層級專家討論,全面提升診療的科學性與規范性。
專家之聲
融合創新 打造面向未來的診療新范式
推動腫瘤多學科協作與標準化路徑,是國家腫瘤診療質量提升的重點方向。作為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綜合診治融合病房主任,蘇春霞教授表示,在國家衛健委推動的腫瘤診療質量提升行動中, MDT是關鍵內容。COC病房正是響應政策而生,以解決患者實際就醫痛點為出發點,通過結構與機制的雙重優化,推動診療模式從“分段管理”邁向“全程管理”。蘇春霞教授表示,目前我國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仍有待提高,傳統模式下存在重復檢查、方案脫節、療效受限等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就診體驗。COC模式通過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診療流程的協同性與連續性,為破解這些難題提供了新路徑。此外,COC病房打造了COC模式下的結構化病歷系統,可統一抓取關鍵信息,有望實現同質化管理,并逐步向全院推廣。此外,如何在特殊患者中開發一個普適化、結構化的電子病歷,也是未來探索及升級的方向。蘇春霞教授介紹道,目前COC病房已建立起分級MDT診療模式,根據病情復雜程度劃分三類流程:約20%-30%的常規患者可進入簡易流程,遵循NCCN和CSCO指南標準路徑;圍術期患者則納入常規MDT管理,由院內多學科團隊協作制定方案,助力降低術后復發風險,提升長期生存獲益;對疑難復雜病例,則啟動院內、市級,甚至國家級或國際專家參與的多層級MDT會診。同時,病房正推進“AI+”MDT建設,借助人工智能協助優化流程設計與質控管理,進一步提升多學科協作的智能化水平。
COC不是單一環節的提升,更是一種貫穿全病程的全新理念。COC病房配置了專業的個案管理師,打通醫生、護士與患者之間的聯系,實現對患者疾病全過程的持續追蹤。蘇春霞教授舉例道,對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等驅動基因陽性的NSCLC患者,從一線靶向藥物選擇、進展后耐藥機制的識別,到后續治療路徑調整,全程都需要精準管理。此外,COC病房還在硬件上配置了線上線下多功能會議室,滿足日常MDT使用。同時,蘇春霞教授強調了隨訪管理的重要性,COC不僅服務于初診患者,后續隨訪同樣關鍵。未來,COC管理將進入“2.0階段”,不僅聚焦療效與生存,還將涵蓋不良反應管理、生活質量評估等維度,構建更加完整的真實世界數據庫。這一體系化、數據化、全過程貫通的融合式診療模式,正逐步成為國內腫瘤管理理念革新的標桿。
COC團隊的系統化診療理念亦在國際舞臺上受到認可。近日,蘇春霞教授聯合多位國際肺癌領域權威專家,在國際著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發表了專家共識文章《Optimizing management of stage IV EGFR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Asia: An expert opinion》[2]。該共識基于亞洲人群特征與真實臨床實踐,圍繞IV期EGFR突變NSCLC患者的分子檢測、一線與耐藥后治療策略、隨訪管理等多個關鍵環節提出系統建議,為亞洲地區臨床工作提供了具有高度適應性的參考框架,亦體現出蘇教授及上海市肺科醫院COC團隊在國際學術平臺上對肺癌全病程管理中的深度參與影響力。
目前,腫瘤綜合診治融合病房已組建一支由28人組成的高水平醫護團隊,在臨床、科研、教學等多個維度協同發力,致力于為肺癌患者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診療體驗。病房正積極構建一個覆蓋全病程、多學科融合的腫瘤診療服務體系,持續推動臨床-科研一體化發展,以實現從真實世界數據到診療路徑優化的良性閉環。未來,病房還將依托COC模式的成功經驗,將多學科融合、智能管理的理念拓展至結核病、慢性氣道疾病等其他重大慢性疾病領域,逐步實現從肺癌單病種走向全病種的綜合診治體系建設,為更多患者提供高質量、標準化、可持續的醫療服務。
上海市肺科醫院陳昶院長也對COC模式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
“作為COC項目上海市肺癌病種唯一的試點單位,我院肩負著打破學科壁壘、重塑肺癌診療模式的使命。我們通過建立防、篩、診、治、康、訪的全周期管理平臺,讓規范化診療成為守護患者生命的基準線,讓數據智能成為質效雙升的驅動力,讓一站式服務成為醫患共情的連心橋。依托COC模式的成功經驗,未來我們將強化區域協同網絡建設,通過跨機構協作云平臺,打通醫聯體數據接口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技術,建立醫療大數據模型,加速抗腫瘤新藥的研發,持續推進臨床試驗的進行,以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治療方案?!?/strong>
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綜合診治中心簡介
在就醫路徑日益復雜的今天,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綜合診治中心致力于為肺癌患者打造一個真正“一站式”的智能診療平臺,就像為每一位患者配備專屬的治療導航系統,幫助您在每一個關鍵環節都更加安心、精準、便捷。
三大智能服務
醫生助手:全程記錄您的病情與治療軌跡,從初診到康復,進展清晰可查
醫院管家:嚴格把關每一處醫療流程,確保安全、規范、高效
跨院聯通:聯合上海多家醫院,實現數據共享與遠程協作,獲得同質化服務
四大核心能力
精準治療:整合基因檢測、微創手術與康復管理,為您定制個體化診療方案
全程守護:從早篩、確診到治療、隨訪,AI輔助醫生決策,流程標準、治療可控
遠程協作:在家門口也能享受權威專家會診服務,支持線上看片、遠程病理診斷
質量保障:實時追蹤治療效果,監控不良反應,確保治療安全與效果雙達標
一大破局使命
打破醫院之間的信息壁壘,讓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流動”起來,惠及更多患者,助力“健康中國”目標早日實現。
專家簡介
陳昶 教授
博導、主任醫師
現任上海市肺科醫院院長,兼任同濟大學胸外科臨床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會長等職務。
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工匠等人才計劃和榮譽。
以第一完成人獲2018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19年上海市抗癌科技獎一等獎、2020年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等獎項。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1項目,培育項目1項,面上項目2項,科技部“十四五”重點研發計劃2項以及工信部“揭榜掛帥”項目1項。
蘇春霞 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博士后導師
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綜合診治病房主任
國家重點研發首席科學家
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上海市東方英才計劃拔尖項目
美中抗癌協會USCACA Co-President 聯席主席
全球抗癌協作組(GCOG-YIC)青年委員會 共同主席
國際肺癌協作組織多學科協作委員會 委員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青年委員
中國初保腫瘤臨床轉化研究專委會 主委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藥物臨床研究專委會 常委兼秘書長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患者教育專委會 副主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轉化專委會 、免疫治療專委會 常委
中國醫促會腫瘤免疫治療學分會 常委
上海市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副理事長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4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24, 46(9):805-843.
[2] Chang GC, Kapoor A, Lee CK, et al. Optimizing management of stage IV EGFR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Asia: An expert opinion. Int J Cancer. Published online June 14, 2025.
編輯:Coco
審校:Felicia
排版:Sophia
執行:Aurora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