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yī)學專業(yè)人士閱讀參考
小細胞肺癌療效瓶頸仍在,免疫療法能否真正打開新局?
撰文 | 小強醫(yī)生
審核 | 于江泳教授
小細胞肺癌(SCLC)是一種侵襲性惡性腫瘤,具有快速增殖、獲得性治療耐藥和預后不良的特征。雖然SCLC對化療和放療有初始反應,但通常會出現(xiàn)治療耐藥性,導致五年總生存率低于10%。直到2018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如阿替利珠單抗的加入,才在一線治療中展現(xiàn)出延長生存的希望,標志著SCLC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新時代。
近日,Nature Cancer期刊上發(fā)表了一篇綜述文章,全面回顧了SCLC免疫治療的發(fā)展歷程、新興免疫策略及其臨床研究進展。本文特此整理,以饗讀者。
*文章核心內容摘自Nature Cancer 2025年綜述:The current and emerging immunotherapy paradigm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
小細胞肺癌,為什么一直是“難啃的骨頭”?
SCLC是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亞型之一,約占所有肺癌的15%,以生長迅速、易復發(fā)、遠處轉移為主要特點。目前超7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進入廣泛期,標準EP方案(鉑類+依托泊苷)雖可迅速緩解癥狀,但復發(fā)時間短,中位生存期常不足一年。
與非小細胞肺癌不同,SCLC缺乏明確的靶向突變,TP53、RB1雙突變高發(fā),使其在“精準治療時代”長期缺席。與此同時,免疫微環(huán)境呈典型“冷瘤”特征,也限制了免疫療法的單藥應用。如何突破這一困局,成為當前SCLC治療領域關注的核心問題。
圖1: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的多路徑作用機制
免疫治療可通過多種機制調動抗腫瘤免疫反應:包括PD-1/PD-L1與CTLA-4抑制劑介導的T細胞激活,抗體依賴細胞毒作用(如BMS-986012),抗體偶聯(lián)藥物(如ifinatamab deruxtecan)精準遞送細胞毒載荷,以及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如tarlatamab)直接引導CTL殺傷腫瘤細胞。DLL3、B7-H3等新靶點的發(fā)現(xiàn)正不斷拓寬SCLC免疫治療的靶向譜。
免疫治療打破“二十年不變”的局面
SCLC治療在近二十年幾乎沒有重大突破。直到2018年,IMpower133和CASPIAN兩項III期臨床研究先后證實,在標準EP化療基礎上聯(lián)合PD-L1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度伐利尤單抗)可顯著延長晚期SCLC患者的總生存期(OS),成為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的首個一線免疫聯(lián)合治療方案。
在中國,基于CAPSTONE-1、ASTRUM-005等研究,國產PD-L1/PD-1抗體(如艾瑞利珠單抗、賽帕利單抗)陸續(xù)獲批,mOS均超過15個月,部分患者獲得長期緩解。同時,替雷利珠單抗(RATIONALE-312研究)與特瑞普利單抗(EXTENTORCH研究)兩項III期研究也在一線人群中獲得陽性結果,進一步鞏固“化療+PD-1/PD-L1”方案成為主流一線治療模式。
而針對局限期小細胞肺癌(LS-SCLC),ADRIATIC試驗進一步證實了根治性放化療(CRT)后序貫度伐利尤單抗在延長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方面的優(yōu)勢,有望改變局限期的治療策略。值得注意的是,KEYNOTE-604與CheckMate 331研究在二線/維持治療中先后失利,導致帕博利珠單抗、納武利尤單抗加速批準資格被撤回,提醒我們二線免疫策略仍待破局。
此外,針對DLL3這一在SCLC中高度特異的腫瘤抗原,創(chuàng)新免疫治療藥物tarlatamab作為一種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BiTE),在復發(fā)或耐藥SCLC中展現(xiàn)出良好療效,并已獲得FDA加速批準,為免疫治療“無藥可選”的困局帶來了突破性希望。
圖2:全球SCLC一線免疫治療的Ⅲ期研究結果匯總(非頭對頭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請勿直接對比)
IMpower133和CASPIAN兩項研究確立“PD-L1抑制劑聯(lián)合化療”為標準一線方案;中國本土研究CAPSTONE-1、ASTRUM-005、RATIONALE-312和EXTENTORCH展現(xiàn)出更優(yōu)mOS(均超15個月),支持國產抗體獲批;ADRIATIC則為局限期治療帶來首個長生存獲益證據(jù)。與此同時,KEYNOTE-604和CheckMate 331研究未達預設終點,提醒二線策略仍待突破。
靶點新思路:從雙抗到抗體偶聯(lián)藥,創(chuàng)新藥物破局登場
除了PD-L1抑制劑聯(lián)合化療,近年來針對SCLC“無靶點”的困局,研究者正不斷挖掘免疫應答相關的新突破。其中,以DLL3為靶點的雙特異性T細胞連接器tarlatamab最受關注。II期DeLLphi-301研究顯示,該藥在既往接受含鉑方案失敗的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患者中,客觀緩解率(ORR)達40%,PFS為4.9個月,在鉑耐藥人群中ORR可達52%,并已獲得FDA加速批準。此外,DeLLphi-305研究也正在探索tarlatamab聯(lián)合度伐利尤單抗的一線免疫聯(lián)合治療效果。
同時,BI 764532和HPN328等DLL3/CD3雙抗藥物在早期研究中ORR達33%–50%,而BNT327(PD-L1/VEGF-A雙抗)等新型雙抗組合也已進入全球III期臨床,為未來聯(lián)合策略拓展了免疫靶點譜。
另一類創(chuàng)新方向是抗體偶聯(lián)藥物(ADC)。在DS7300-A-J101研究中,靶向B7-H3的ifinatamab deruxtecan在SCLC患者中展現(xiàn)出52%的ORR和9.9個月的mOS;同時,靶向SEZ6的ADC藥物ABBV-706也在I期試驗中取得61%的ORR,正在進一步推進開發(fā)。相比之下,以Rova-T為代表的PBD載荷類ADC因毒性過高,在TAHOE和MERU兩項III期研究中接連失敗,提示載荷結構選擇對療效與安全性的關鍵影響。
這些基于腫瘤特異抗原(如DLL3、B7-H3、SEZ6)的免疫靶向藥物,正在重塑SCLC的治療格局,為后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與窗口。
圖3:SCLC在研新型免疫組合策略臨床試驗概覽(非頭對頭研究結果,數(shù)據(jù)請勿直接對比)
以DeLLphi-305、BNT327、SKYSCRAPER-02等為代表的新一線免疫組合正在全球多中心推進;二線領域也探索如PD-1/CTLA-4、DLL3 BiTE與ADC等策略。試驗覆蓋BiTE+PD-L1、VEGF-A雙抗、TGFβRI-TKI等多靶點機制,顯示出多路徑協(xié)同提升免疫反應的研究趨勢。
從亞型分層到免疫增強,精準策略呼之欲出
近年研究表明,SCLC并非“千人一面”。依據(jù)關鍵轉錄因子表達譜,可將其劃分為四大分子亞型:ASCL1型、NEUROD1型、POU2F3型及“雙陰型”。其中,SCLC-I亞型因上調免疫通路及抗原遞呈基因(例如MHC-I),在IMpower133與CASPIAN兩項回顧性分析中表現(xiàn)出對PD-L1抑制劑聯(lián)合化療更加敏感的生存獲益。目前常用的PD-L1表達或腫瘤突變負荷(?TMB)在 SCLC中預測價值有限,未來更需依賴SCLC-I等分子亞型進行精準篩選。
在此基礎上,多種“免疫增強”組合療法正加速推進。ADRIATIC試驗證實:LS-SCLC患者完成同步放化療(cCRT)后序貫使用度伐利尤單抗,可將mOS由33.4?個月提升至55.9?個月,首次在LS-SCLC中帶來顯著長生存獲益。相對地,NRG-LU005研究在并行加入阿替利珠單抗時未觀察到OS改善(mOS 33.1?vs?39.5?個月),提示“并行免疫”與“序貫免疫”或存在策略差異。
此外,前沿聯(lián)合方案同樣層出不窮:
KEYLYNK-013:帕博利珠單抗聯(lián)合PARP抑制劑奧拉帕利正在III期驗證。
DeLLphi-305:tarlatamab+度伐利尤單抗,用于一線ES-SCLC。
SKYSCRAPER-02:替吉奧單抗(TIGIT抑制劑)+阿替利珠單抗,主攻難治復發(fā)人群。
這一系列探索正從“精準分層”與“機制協(xié)同”兩端發(fā)力,或將徹底改寫未來SCLC的免疫治療地圖。
結語:免疫帶來轉機,但真正的“SCLC新紀元”剛剛開始
從“二十年不變”到“多藥齊發(fā)”,免疫治療正在重塑SCLC的治療格局。但必須承認,當前的生存改善依然有限,真正的大幅突破仍依賴于亞型識別、聯(lián)合策略優(yōu)化和靶點持續(xù)挖掘。我們期待,在未來的免疫時代里,SCLC能不再是那個“被忽略的肺癌”。
參考文獻:
[1]Qin K, Gay CM, Byers LA, Zhang J. The current and emerging immunotherapy paradigm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 Nat Cancer. 2025 Jun;6(6):954-966. doi: 10.1038/s43018-025-00992-5. Epub 2025 Jun 5. PMID: 40473974.
[2] Dowlati, A. et al.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outcome in small-cell lung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tinoblastoma mutation status and function. JCO Precis. Oncol. 6, e2200257 (2022).
[3] Sivakumar, S. et al.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a large real-world cohort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dentifies distinct genetic subtypes and insights into histologic transformation. Cancer Discov. 13, 1572–1591 (2023).
[4] Wildey, G. et al. Retinoblastoma expression and targeting by CDK4/6 inhibitors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Mol. Cancer Ther. 22, 264–273 (2023).
責任編輯:Sheep
*醫(yī)學界力求其發(fā)表內容專業(yè)、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jù)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