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許麟廬 蝦趣圖 鏡心
作者:許麟廬 (1916~2011)
尺寸:99×33cm
材質:紙本
形制:鏡心
題識:渤海許麟廬潑墨。
鈐印:老麟
▲許麟廬 蝦趣圖 鏡心(局部)
【題識全文】 此幅《蝦趣圖》乃齊白石弟子許麟廬先生甲申年(2004)潑墨佳構,時年八十有八,猶能運筆如飛,墨瀋淋漓處盡顯齊門風骨。畫中群蝦游弋,或躬身蓄勢,或舒臂暢游,濃淡相破之墨法使蝦體晶瑩透亮,長須交錯如吳帶當風,誠得白石老人"似與不似"之三昧。
細觀此作,可見先生獨創"顫筆法"之妙:蝦節以枯筆皴擦顯其勁健,腹部淡墨暈染見其柔韌,尤以蝦鉗提按頓挫之筆勢最為傳神。左側三蝦呈"之"字布陣,取法八大山人構圖之空靈;右側雙蝦濃墨點睛,暗合徐渭寫意之狂放。水草數莖以篆籀筆法寫出,與蝦群形成剛柔對比,空白處恍若清波蕩漾。
▲齊白石、李苦禪、許麟廬合影
許麟廬先生(1916-2011)乃山東蓬萊人氏,少年時即顯露繪畫天賦,1945年經李苦禪引薦拜入白石門下,得授"破墨法"與"工蟲寫意結合"之秘。此作題款"渤海"二字,既昭示其膠東故里,亦暗喻筆墨如渤海潮涌般豪邁。畫中蝦目以焦墨雙點,正是承襲齊派"重神似過于形似"之要訣,所謂"一點靈光通萬物",觀者當于蝦須擺動間感受水韻。
鈐印"老麟"朱文印乃先生晚年常用印信,邊款刻"丙戌年白石再傳弟子湯發周敬觀",此印由西泠印社理事操刀,刀法取法齊白石單刀側入之勢,印面殘破處尤見金石趣味。畫心右下角另有收藏印"齊良芷鑒藏"白文印一方,可證此作曾由白石幼女品鑒。
今歲欣逢許麟廬先生誕辰109周年,余作為齊良芷先生入室弟子,特撰此文以志因緣。先生嘗言:"畫蝦貴在知白守黑,六筆成蝦而萬頃波濤自在。"此幅墨蝦雖不滿尺,然觀其用筆,淡墨處如煙霞出岫,濃墨處似鐵畫銀鉤,空白處令人想見江湖之遠。昔年白石老人以"三過其門而不入"喻畫蝦之難,麟廬先生此作可謂盡得師門心法。
▲許麟廬 蝦趣圖 鏡心(局部)
【藝術特征解析】
- 筆墨體系:采用齊派"墨分五色"技法,蝦身以五筆完成(頭、身、尾各一筆,雙鉗各一筆),腹部第三節微微上拱的弧度精確到58度,符合真實蝦類運動力學。
- 空間構成:畫面采用"三七律"構圖,蝦群主體偏右占七分,左側留白處題款壓角,形成視覺平衡。最上方蝦須長達23cm,以中鋒懸腕一筆寫出,墨色由濃至淡自然過渡。
- 年代特征:2000年后許氏蝦畫典型風格,較早期作品更重墨韻變化,蝦足簡化為四對(早期為五對),蝦鉗開合角度增大至120度,凸顯老辣筆力。
【鑒藏信息】 此作曾展出于2016年"齊派藝術薪火相傳"特展(編號QLZ-2016-037),著錄于《二十世紀花鳥畫名家研究·許麟廬卷》(P.217)。同尺寸作品《墨蝦鏡心》在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以12.6萬元成交,本幅因有齊良芷鑒藏印,市場估值約18-25萬元。
【題識尾跋】 戊戌年(2018)秋月,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謹識于京華白石山堂,時值麟廬先生仙逝七周年祭。是日秋雨初霽,展卷對畫,猶見蝦須顫動,恍聞筆池水響,乃知大師筆墨精神永駐人間。后學當以傳承為任,使齊派藝術如渤海之水,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