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誰家沒吃過一點苦頭?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孩子苦吃得更“精致”——披星戴月背著小書包,白天學校、晚上補課,周末再來兩節“沖刺講解”,那叫一個滿負荷運行,堪比996打工人。
區別是,打工人有工資,孩子只有作業。
有回我在樓下便利店,聽見一個五年級的娃跟她媽說:“媽,我不想補了,補課老師講得還沒我清楚。”她媽一瞪眼:“那你成績咋還沒人家孩子高?”
小孩默默低頭,估計心里喊出一句靈魂反問:“你聽過腦子開竅是靠補的嗎?”
所以補課這玩意兒,在很多家庭,已經不是“能不能補”的問題,而是“別人都補我不補像話嗎”的集體焦慮。
不補,好像你就對不起孩子未來的985;不補,生怕孩子下次考試“臉面無光”。
于是所有人集體奔跑,生怕落在“起跑線”后頭,結果跑著跑著發現自己進了死胡同——一邊補課一邊掉分,一邊耗時間一邊耗腦子。
關鍵還沒補出興趣來,補出了反胃感。
一、補課不是學習,是“替代思維”
有種學習,叫“我講你聽”,也有種補課,叫“你做我看”。
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都讓大腦變成“搬運工”。
說白了,真正的學習是一場思維馬拉松,靠的是自己絞盡腦汁的鉆研和反復琢磨,過程雖苦,卻能練出肌肉。而補課,尤其是那種“高強度標準答案灌輸流”,更像直接吃蛋白粉——味道難以下咽,身體也不一定吸收。
我初中那會兒,有個兄弟補數學補得比我吃泡面都頻繁,結果到考試還是蒙圈。
有回我問他一道題,他脫口而出:“這個用老師那個萬能公式。”我說:“你知道為啥這么算嗎?”他愣了三秒,說:“我……我知道老師就是這么說的。”
完了,大腦淪陷、思維陣亡,直接進入“復讀機模式”。
補課時間一長,孩子腦子開始偷懶。
久而久之,從“怎么做”過渡到“老師怎么說”,連懷疑題目的能力都失去了。
上個月我去一個表弟家吃飯,他初一,桌上放著一摞補習班的講義。
我逗他說:“你咋又在上課?這不才周六?”他邊扒飯邊嘆氣:“哥,老師說我基礎薄,得惡補。”
結果呢,晚飯后我就親眼見證了啥叫“惡補”。
一屋子補課小朋友坐在沙發上,前排老師全神貫注講解函數變化,后排孩子邊摳鼻子邊玩鉛筆。講完一道題,老師問:“大家懂了嗎?”孩子異口同聲:“懂了!”
然后老師接著講下一題,根本不等人提問。
仿佛全場默認:“問問題等于沒聽講,沒聽講等于丟人。”我問我表弟:“你真懂了?”他眼神飄忽:“反正講義上有答案,考試前再看一遍吧。”
所以說補課班,聽上去是知識補給站,實際上是思維滅火器——哪里剛起了點火星,就被老師一盆標準答案澆滅。
搞得每個孩子都像背著手的甄嬛,不許有個人想法,只能按套路來。
二、“贏在起跑線”是最大騙局
社會對“起跑線”的執念,簡直像老年人對廣場舞的熱愛——雷打不動,風雨無阻。
很多家長補課的邏輯,根本不是“孩子需要”,而是“別人家在學”。
打個不太恰當但很真實的比方:隔壁家買了空氣炸鍋,我家就不能用油炸。鄰居娃報了奧數,我家娃也得立馬跟上,不然就“掉隊”了。
但問題是:這不是賽跑,是馬拉松啊!
你小學補上天,初中補成仙,高中一松懈,照樣被反殺。而且起跑線拼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能一直跑下去不崩盤。
很多補課神童,小升初能做高考題,結果高三開始焦慮抑郁,徹底躺平。
有個朋友家的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上英語啟蒙、奧數班、美術興趣班、鋼琴八級……我都懷疑那孩子睡覺是不是都在補課夢里復習。
小學六年從沒玩過泥巴,沒吹過氣球,腦子里只有配速、進度和目標院校。結果一到初中開始暴走——成績原地打滑,心理狀態直接潰堤,家長一臉懵:“他不是學得挺好的嗎?”
他們忘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孩子不是機器,不是你投了多少時間就能出多少成績。長期高壓輸入,沒有興趣的滋養,沒有自我思考的空間,遲早要炸。
去年我去一趟培訓機構,門口停滿了寶馬和別克,里面卻擠滿了發呆的娃。
我碰到一個媽媽,滿臉焦慮地說:“我家孩子太皮,必須補,別人都報班了,他不報怎么行?”
結果呢?我剛準備進去聽個公開課,那孩子偷偷溜出教室跟我說:“叔,我能借你手機玩一把王者嗎?補課太無聊了。”
我問他:“老師講得不好嗎?”他嘆口氣:“都講重點,講到我都背下來了,可是題換個問法,我還是不會。”
就這樣,補得越多,題型背得越熟,但思維早被套路套住了。考得好只是技術活,學得好才是體力活。
靠補課贏下來的分數,很可能是用思維力當代價換的。
三、補課滿足的是父母的“情緒穩定”
說實話,很多時候補課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家長心理平衡——一種“我為你努力過”的自我感動。
成績掉了,家長不問孩子狀態,先問有沒有報班;孩子說壓力大,家長安慰:“上完課你就輕松了。”
甚至有的家長在微信群比拼誰家補得多,仿佛不報個VIP小灶,孩子就注定與清北無緣。
這種“補課就是負責”的錯覺,把孩子變成了KPI項目:報了班就說明我盡責,孩子考砸了也能對親戚交差:“我都讓他上了輔導班,他自己不爭氣。”
完美避雷,全責甩鍋。
問題是,學習是內驅力,不是壓榨力。
孩子不是“補完就會”的打印機,是要慢慢磨出興趣和方法的創作型選手。而家長不愿意面對孩子的真實狀態,反而沉迷在“別人都補我也補”的集體催眠里,誰也不敢停下來。
比如我有個鄰居,孩子高一,每天晚上9點放學直接被送去補課,一直到晚上11點半。孩子臉色蠟黃,眼神渙散。某天我實在忍不住問他媽:“你家孩子一天課都滿了,還補什么呀?”
她一邊削蘋果一邊回我:“現在不補,明年他就考不上好大學了!”
結果那孩子上個月月考,數學考了67,直接被送去“封閉集訓班”,吃住都在機構。我再碰見那孩子,他輕聲問我:
“你說,我是不是讀書的料?”
瞧瞧,一個本該熱愛生活的少年,被折騰成了“補課囚徒”。
父母把焦慮變成了教育方式,把責任變成了時間堆積,最后留下的,只有“補了也沒用”的悔意和孩子對學習的永久厭倦。
當然我不反對補課。
關鍵不是補不補,而是怎么補。
畢竟,孩子需要的是“激發思維”的補課,不是“標準答案”的塞灌;是“指點迷津”的老師,而不是“復制題型”的模板;是“興趣引導”,不是“效率奴役”。
因此合理補課的核心,是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節奏和思考方式,是成為他們學習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督工;是點燃興趣,而不是催促完成;是陪伴,不是替代。
最重要的,是家長們該明白: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投機,是“久久為功”的種樹。補課只是一種手段,不是通往未來的萬能門票。真正走得遠的孩子,從來靠的不是補課補出來的分數,而是愛思考、敢懷疑、能堅持的那點底氣。
所以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別再讓“補課”變成“補刀”,更別把學習變成折磨的工具。下次再聽到孩子說:“我想歇一歇。”別急著說“不行”,不妨先問問自己:
我們是不是走太快,忘了看他是不是跟得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