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環境建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迎來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一個完善的無障礙環境,是滿足選手、觀眾需求的基礎保障,更是對“平等、融合、共享”理念的生動詮釋,是這場全民體育盛會的靈魂所在。
競賽場館的無障礙改造,是賽事籌備的一項重點。廣州華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華途”)是國內專注于無障礙領域的科技企業之一,成立以來開發了無障礙數字服務平臺、無障礙公交導乘系統等產品,并為多項大型賽事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各類產品已在全國約40個城市落地。
本屆賽事籌備期間,華途深度參與了場館的無障礙改造,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貫穿方案設計、施工設計、工藝過程、督導驗收等環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過程跟蹤。
從奧運會、亞運會到全運會,大型賽事的舉行,往往成為促進國內無障礙環境建設整體提升的契機。對承辦城市而言,如何激發“以賽促建”的連鎖效應?其中的經驗、方法,又可以為其他城市帶來哪些參考?南方都市報“有愛無礙·藍皮書訪談錄”近日對華途總經理張傳春進行了專訪,探討他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談賽事籌備
系統化管理場館建設、改造、運營
為城市建設提供方法論
南都:你認為本屆殘特奧會的相關籌備,與以往華途參與的大型賽事相比,有哪些新的亮點?
張傳春:本屆賽事針對場館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標準更加完善,不少標準的要求高于國標,針對這些場館的智能化建設,也有一些創新之處;我們之前參與其他賽事的籌備,主辦單位可能是下一些指標,讓業主單位自主去完成,但本屆賽事主辦單位會給業主單位提供相關服務,這也是比較重要的轉變。
工作人員檢查殘特奧會場館改造情況。
賽事籌備期間,我們和多個單位共同努力,形成了對場館的建設、改造的系統化管理,這種思維是本屆賽事的理念,也是我們作為技術服務單位與賽事的不謀而合。過去一些地方舉辦賽事,首先是到處去看場館無障礙設施建得怎么樣,現在我們首先關注標準、制度、服務流程,形成一些評估的手段,最后才去一個個看設施,并且在此過程中,注重對場所管理情況的考察。
比如我們看場所,要看它的各種動線,包括運動員的動線、觀眾的動線等,這背后就需要有標準,要求一個場所里應該有哪些動線、這些動線上應該有哪些設施。先確定了標準,才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而不是盲目地去看。
既然有了標準,就意味著決策環節有了依據,執行環節也有了相對應的管理手段,比如場館要做無障礙專項設計,改造之前要經過審圖,改造過程中也要有人多次參與指導,不是最后改完了再來看合不合格,此外還要開展優秀案例的評比,這就形成了一個閉環。沒有管理手段的時候,可能只關注這個設施最后是不是合格的,有了管理手段,就能在建設、改造過程中把控質量,避免出現反復整改的情況。
南都:本屆賽事籌備積累的經驗,對無障礙領域的發展起著怎樣的作用?當中有哪些可以運用于日后國內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
張傳春:從設施建設來說,本屆賽事確定了場館的建設標準,出臺了《廣東省大型體育運動會賽區無障礙建設技術指南》,同時組織第三方團隊對各個場館開展專項評測,場館提升、檢查完畢后還要評級,這個流程可以作為一個城市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參考;這套標準本身也很值得其他公共場所學習,對無障礙有更高追求的場所,可以參考這套標準進行建設、改造。
《廣東省大型體育運動會賽區無障礙建設技術指南》示意圖。
標準能否落地,與場所業主對標準的理解程度密切相關,從場所改造的實踐來看,業主深度參與自評一定是必不可少。業主對照現場和標準,了解為什么要建這個設施、為什么做這樣的尺寸,這種自評對于業主而言,是個學習的過程,缺少這個過程,業主會對很多改造意見不理解、不配合,影響改造效果。
這種自評即使不用什么專門的工具也可以做到,比如梳理出一份涵蓋各種場景、各種標準的表格,他自己也能對照場所實際情況打勾打叉,只是操作較為復雜,如果運用一些工具、平臺,相當于簡化了這個流程,可以用更直觀的方式去操作。
標準的落地,為場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礎。一個場所的建設,設計機構要具有無障礙的意識,審圖機構必須審無障礙的內容,業主在從毛坯到軟裝的過程當中,也要用一些手段進行自評。法規對建筑建設的各個環節落實無障礙作出了要求,再運用這套體系落實標準,無障礙貫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就能逐漸浮現于水面,從宏觀設想變成一個現實。賽事籌備期間,主辦單位在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期間,都考慮到了賽后這套體系如何持續下去,我覺得這一點很好。
南都:華途曾參與國內不少城市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以你的觀察,國內無障礙環境的整體提升,是否存在明顯的周期性規律?大型賽事、活動在此過程中能發揮什么作用?
張傳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經過這幾年的醞釀,法規、標準陸續出臺、得到宣貫,我覺得隨著“十五五”的臨近,我們馬上就要進入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第二個五年,之前大家主要面臨如何去理解、落實法規與標準,現在很多地方已經開始在一些具體的方法論上做討論。
不過,我覺得這件事情主要還是跟城市本身的總體規劃,或一些重大事件、節點相關。比如一些地方要舉辦大型賽事、活動,或者是開展文明城市、無障礙建設示范市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能明顯感覺到無障礙環境的提升,所以很多部門也在鼓勵大家去參與這個過程。
法規、標準頒布后,需要一批城市率先實踐并取得成果,起到示范作用,而一個城市取得這種成果,又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隊伍去做,所以我覺得這種城市通常是那些,承辦了大型賽事、活動的城市,像是今年要辦十五運會的廣州、舉辦下一屆賽事的長沙,很多城市都是以這種方式來行動的。
我了解到,有的地方為了辦運動會,第一次專門做了無障礙建設導則,明確場館的建設、改造標準,同時也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這往往是大型活動能夠留給這些城市的“遺產”。總的來說,全國范圍無障礙環境的整體提升是一個長期過程,但一個城市如果能找到這樣的抓手,可以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然,也有城市選擇參與一些專項創建工作,做總體規劃,或者出臺一些相關的政策,比如老舊小區改造、“一老一小”服務體系,甚至有一些看起來不太起眼的措施,比如做全域無障礙旅游等等,這些都能促進城市無障礙水平的提升。
談場所改造
參照現代醫療模式“對癥下藥”
實現標準明確、施工規范
南都:很多城市都在推進公共場所無障礙改造,但一些場所改造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改造不達標的情況時有發生。你覺得這包括哪些原因?
張傳春:我覺得認知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里面分四點:第一點在于業主對“無障礙”本身的不理解,很多業主對改造并不抵觸,他可能只是在認知上有困惑的地方,比如覺得無障礙環境僅僅服務于殘障群體。
我覺得這也不能怪業主,因為改造往往反復強調國標的重要性,而國標更多的是針對新建筑、針對重度殘障群體的需求,但既有建筑的情況未必有那么理想,這就導致大家在有意或無意中,是以滿足國標為目的去做改造,而不是為了服務更多人群去做改造。我們對此也會跟業主溝通,讓他了解無障礙并不是完全針對殘障人士,老年人等群體也有需求,讓他更有意愿去開展改造。
某體育場館的輪椅升降平臺。
第二點在于業主對標準的不理解,我們之前開展督導,發現很多業主不明白為什么一個設施差幾公分就不達標了,他就覺得我們是來挑事的。所以讓業主通過某種方式理解標準,這個環節很重要。
第三點是,很多人覺得做無障礙是給建筑打“補丁”,像我們之前督導某個酒店,他覺得我好好一個酒店,改造了之后就不美觀了。其實無障礙是可以做得很美觀、有高級感的,之所以覺得它是補丁,是因為過去做無障礙沒有體系化、專業化,可能隨便網購一批部件裝上了,一個衛生間里三五個顏色,看起來就很突兀。
第四點是,一些業主單位沒有經過科學的評估,就認為做無障礙會花很多錢。這些認知的誤區,就導致很多事情做到后面就變味了,如果能打通他的認知,讓他知道無障礙能夠保障更多群體,這件事做起來就會更順暢。
南都:除了認知以外,造成改造不盡如人意的原因還有哪些?
張傳春:第二個原因是關于標準。我的理解是,一個場所如果具備標準化改造的條件,就按照國標去改,但如果不具備標準化改造的條件,就要有替代性措施,這個措施不是說派一個人服務有需求者,而是盡可能實現物理設施層面的“零障礙”。這件事看起來很小,但是70%—80%的改造都卡在這一點,因為確實沒有人來定義什么是標準的替代性措施。
第三個原因在于對施工過程的控制。無障礙本質上是一個關于人體工學的工程,對精度的要求是“厘米級”,但很多改造項目屬于零星的工程,實際上不太可能找到非常大型、規范的建筑公司來做,往往都是找一些臨時工,結果他們可能一看就會、一做就錯。建筑行業是個比較粗獷的行業,很多從業人員保持著以前做其他項目的思維慣性,覺得隨便找個工人來做無障礙就行,但這不符合無障礙對精度的要求,所以施工過程中需要一套大家可以看得懂的指引,貫穿整個施工過程。
第四個原因在于驗收的手段。每個設施有自己的規格參數,具體該怎么測試,得有一個清晰的指引。無障礙改造做不好,往往不是大家有意為之,主要原因還是這些過程產生了偏差,對此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方法,把前期的改造思路、標準與后期的實際落地串聯起來。
南都:以華途的實踐來看,對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一套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樣的?
張傳春:由于歷史原因,既有建筑的改造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它只有“最優解”,這個“最優解”具體是什么,我們也在找一些理論上可以參考的體系。無障礙改造是一個新興行業,如果沒有可參考的體系,很多工作都會走彎路。
我一直覺得無障礙改造跟現代醫療系統很相似,它也是沒有標準答案,是一個持續探索“最優解”的過程。比如醫生需要依據現有的醫療知識對病人進行診斷,這個知識體系也在迭代,無障礙改造同樣需要標準的不斷完善;疑難病癥常需要多學科專家會診,依靠醫生的集體經驗做出決策,這就像無障礙改造有時也需要參考以往的案例;治療過程強調病人本身的理解、配合程度,這跟無障礙改造需要業主單位的配合是一致的。
推行嬰兒車的市民等候人行天橋電梯。
基于這些特征,現代醫療系統有一套標準的流程,病人來了先做體檢,醫院為了服務大量患者,就得有一套醫療系統,病人的體檢結果、專家會診等全過程記錄都會在這個系統里。我自己的想法是,這套模式與當前既有建筑無障礙改造提升具有高度對應性,我們對此也開展了實踐。
比如,針對場地、設施不具備標準化改造條件的時候,怎么做替代性措施,我們重點開展研究,力求替代性措施的標準化、配件化,也希望能取得行業的共識。像我們開發的系統,場所督導報告已經能夠結合實際情況,對涉及國標的部分自動生成改造方案,涉及替代措施的,由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撰寫。對于施工過程的控制,我們也有一些想法,比如在系統里通過各種圖示、解說,讓施工人員明白設施怎么去布局、改造完應該是什么樣子,盡量讓他清楚該怎么做,真正落實標準。
我覺得我們做事情,不是只為了適應當下的環境、需求,也不是我們手里有什么東西就一定要用上。我們要尋找一個真正正確的方法,先確定了理論的基礎,再去填內容。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問題,可能是小病,也可能是頑疾,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對癥下藥,現在華途已經基于這套模式做出了嘗試,我們也期待更多單位能做出自己的探索,一起來完善這套模式。
系列報道:
科技發展如何賦能無障礙城市建設?對話華途張傳春
華途張傳春:無障礙環境建設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答題”
“無障礙城市深調研”課題組
統籌:南都N視頻記者 王靖豪
課題組成員:張景淞 韋銳佳 曾奎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