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榆林橫山區,毛烏素沙地南緣的一道綠色屏障正在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答案。作為陜西最北的朱鹮棲息地、塞上稻漁共生示范區和三代護林人接力守護的綠洲,橫山以“生態+創新”的實踐,破解了生態脆弱區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朱鹮北遷:高寒地帶的生態奇跡
橫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基地內,14只剛破殼的朱鹮雛鳥在恒溫箱中嘰嘰喳喳。工作人員手持滴管,將泥鰍、牛肉、蔬菜混合的特制飼料喂入雛鳥口中,同時緊盯監控屏上的溫度、濕度數據——這是橫山朱鹮種群擴大的關鍵場景。
作為陜西最北端的朱鹮棲息地,橫山基地自2023年10月引入朱鹮以來,已連續兩年突破高寒地區繁育難題。2024年孵化11只,2025年增至14只,且雛鳥存活率達100%。基地負責人方偉說:“朱鹮對環境極度敏感,能在橫山成功繁育,證明這里的無定河流域生態已達到國家級保護動物的生存標準。”
為適應陜北氣候,基地創新搭建冷熱水雙循環系統,冬季通過地暖保持恒溫,夏季利用冷水循環降溫。飲食結構上,將傳統稻田中的黃鱔、小魚替換為耐寒的泥鰍,并添加牛肉補充蛋白質。方偉介紹,未來將沿無定河構建跨省生態廊道,讓“東方寶石”飛越毛烏素沙地。
稻漁共生:沙地里的生態經濟學
響水河畔,連片稻田與魚塘交織成網。橫山區水產站站長王文章蹲在田埂上,撥開稻葉展示藏在水下的秘密:“每畝稻田混養200尾鯉魚、50只螃蟹,魚蟹捕食害蟲,糞便肥田,稻谷產量提升15%,每畝綜合收益增加3000元。”
這種“以漁養稻、以稻護漁”的模式,讓橫山響水稻價格從每斤8元躍升至30元。當地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將稻漁共生面積擴大至2.3萬畝,帶動1200戶農民年均增收2萬元。更關鍵的是,稻田濕地每年固碳1.2萬噸,成為毛烏素沙地邊緣的“生態肺葉”。
“過去種玉米,一畝地收入不到千元,現在稻漁共生讓沙地變‘金田’。”響水鎮農民喬建兵笑著算賬,“今年又擴大了投資規模,繼續發展觀光農業。”
范元義:40年守綠人的生命刻度
在橫山區臭柏自然保護區,66歲的護林員范元義背著水壺、手持防火鏟,開始了每日30里的巡山路。他的巡護日志上密密麻麻記錄著:5月12日,制止3起偷牧行為;6月3日,清除2處火災隱患點……
1984年,退伍軍人范元義接過護林員接力棒,從此與這片5.6萬畝的臭柏林結下不解之緣。早期林區盜伐猖獗,他曾在追捕盜賊時被鐮刀劃傷手臂,住院20余天;防火期每天只睡4小時,凌晨3點打著手電檢查林緣;40年磨壞200余雙膠鞋,走過的路相當于繞地球3圈。
“現在林子蓋度從21%提升到82%,野生動物從十幾種增加到上百種。”范元義撫摸著胸前的“橫山好人”獎章說,“兒子讓我去城里享福,我說樹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樹。”在他的帶動下,橫山臭柏林面積從5.57萬畝擴展至15萬畝,成為毛烏素沙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之一。
生態突圍:橫山模式的啟示
這三組數據勾勒出橫山的突圍路徑:朱鹮北飛標注生態閾值,稻漁共生核算綠色產值,護林堅守積累生態資本。當地正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發展資產——朱鹮棲息地規劃跨境生態廊道,稻漁系統拓展觀光農業,護林經驗輸出為“碳匯交易+生態補償”機制。
榆林市生態部門負責人表示:“橫山以實踐證明,在生態敏感區,保護力度就是發展速度。我們正在建立‘生態修復-產業增值-反哺保護’的閉環,讓每棵樹的年輪都刻上發展刻度。”當清風拂過稻浪,范元義的巡林小道上新一批樹苗已扎根沙地,橫山的生態長卷仍在續寫。
文/魯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