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縣謝集鎮王橋新村,陽光灑在連片的冬暖式溫室大棚上,菌菇的清香與泥土的芬芳交織。這里的農星莊園不僅是現代農業的樣板田,更是市人大代表劉鐵濤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注腳。從脫貧攻堅的扶貧大棚到鄉村振興的食用菌基地,他用近10年光陰在田壟間書寫著人大代表的使命答卷。
破題脫貧,當代表就要挑最重的擔子
2017年的王橋新村,新房林立但難掩“經濟洼地”的困境——64戶未脫貧家庭,11個閑置扶貧大棚,像一塊石頭壓在劉鐵濤心頭。“人民選我當代表,我就要在群眾最需要時站出來。”他主動接下大棚運營重任,帶著“蹚不出路就不回頭”的決心踏上考察之路。
技術賦能激活產業。劉鐵濤以代表身份赴壽光、北京等地調研后,引進草莓、葡萄等10種水果30余個品種,創立“四季采摘”模式,讓大棚實現全年無間斷運營。
模式創新帶活經濟。劉鐵濤推出“大棚+農家樂”融合業態,日均200人次的客流不僅讓游客拎走新鮮果蔬,更讓困難戶獲得“土地流轉金+務工工資+分紅”三重收益。
履職足跡印在田間。為解決技術難題,他牽頭成立“代表技術幫扶小組”,聘請專家駐點指導,王橋新村從“空殼村”蛻變為魯西南知名的“四季果園”。
二次創業,全國首例背后的代表遠見
采摘園步入正軌,劉鐵濤在一次代表視察中敏銳捕捉到高端農產品的市場機遇。2018年寒冬,他帶著“如何讓鄉親們端穩金飯碗”的履職課題,開啟食用菌種植攻堅戰。
技術攻堅填補空白。劉鐵濤往返泰安、濟寧數十次取經,攻克羊肚菌4—16℃低溫種植技術,建成300畝種植基地。2021年,其培育的羊肚菌通過國家有機認證,成為全國首例有機羊肚菌種植項目。
市場對接拓寬銷路。劉鐵濤利用代表聯絡站平臺對接北上廣深市場,新鮮羊肚菌以80元每斤直供高端商超,烘干產品更達1000元每斤,220個菌棚年產30萬斤,帶動“小菌傘變身黃金產業”。
示范帶動形成集群。李新莊鎮種植戶呂單猛等200余農戶在劉鐵濤的帶動下加入菌菇產業,他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建立“統一育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聯農帶農機制,被鄉親們稱為“菌棚里的技術代表”。
民生答卷,120個崗位里的履職溫度
農星莊園的分揀車間里,58歲的王月峰熟練地打包著羊肚菌說:“在家門口干活,一天掙80元,還能照顧孫子。”像他這樣的員工莊園里有120余名,其中留守婦女和老人占70%。劉鐵濤將代表履職與民生需求深度綁定:
精準就業托底民生。針對不同勞動力設置“彈性崗位”——老人負責巡棚除草,婦女參與菌菇分揀,確保“來了就有活干”。創業初期雖因技術瓶頸虧損400萬元,但他咬牙堅持:“群眾信得過代表,再難也要保住就業崗位。”
公益幫扶情系教育。劉鐵濤累計資助10名困難學生,為家有學子的困難戶設立“教育幫扶基金”,用代表津貼為孩子們購置學習用品。“代表不僅要讓群眾口袋鼓起來,更要讓下一代有出路。”他說。
履職情懷融入日常。劉鐵濤至今保持著清晨巡棚的習慣,褲腳的泥土成了他最鮮明的“代表標識”。在他推動下,謝集鎮建立“代表助農熱線”,累計解決群眾產業難題300余件。
從扶貧大棚到有機菌基地,從“蹚路者”到“領路人”,劉鐵濤用近10年光陰詮釋著人大代表的三重角色:產業發展的“探路者”、群眾利益的“代言人”、共富路上的“頭雁兵”。當菌香飄向更廣闊的天地,這片土地上的“共富圖”,正由無數個像他一樣的代表身影,勾勒得愈發清晰。
菏澤日報記者 毛慎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