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詠/文 7月21日,江西上饒一所中學的喜報引發爭議。這份紅底黃字的喜報稱,在多名高分考生拒絕報考清華、北大志愿的情況下,該校仍有3名同學被北大錄取。喜報的言辭中似乎對拒報清北志愿的同學帶有埋怨之意。此前不久,江西瑞昌另一所中學,因3名高分考生沒有選擇填報北大、清華,而是填報了其他高校,班主任解散微信群以示不滿。班主任表示,這3名同學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家長及老師的勸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辜負了學校的付出、老師的陪伴和所有人的期待。
這兩件事的本質相同,都是教育界對清北崇拜的體現。批評者認為這是教育的失格。說得當然沒錯。如果教育最終演變成只是對清北率的追求,那無疑是對教育的異化。現在很多學生的問題在于沒有主見,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江西這幾個拒報清北的孩子,能在眾多勸說中堅定自己的主張,其實是好事,卻被老師批評為以自我為中心,還扣上辜負所有人的大帽子,確實是言辭失當,不是教育者應有的樣子。
但是,如果只是批評教師或學校,并未深入現象的本質。江西瑞昌這位班主任,遭到鋪天蓋地的質疑后,就有同學為其打抱不平,說這位老師平日認真負責,并沒有網上評價的那么不堪。
的確,這鍋不能只由教師和學校來背。從這位班主任在微信群的言辭可以看出,現在一些學校在培養沖擊清北的學生上投入巨大,因為清北率可能直接關系到學校聲譽——這將影響學校的招生;也可能關系到教師的考核——這將影響教師自身的利益。清北錄取人數還可能成為地方教育系統中“高考KPI”的硬指標,事關監管部門對學校和校長的評價。如果說教師的教育理念和行為都出現了異化,這種異化也是制度的產物。清北錄取率的壓力通過制度層層傳遞,傳遞到末端就是教師?;蛘邞撜f,學生才是最末端的承受者,因為教師作為與學生最密切最直接的互動者,還可以把壓力再向下傳遞。
追求考上好大學沒錯,但如果片面地追求考名校就容易滑向功利主義。要破除對清北率畸形的追逐,需要改變評價體系。其實,“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鉤”“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等要求早已出臺,實際上卻屢禁不止,“教育政績觀”仍然長期客觀存在。為什么?因為背后有更為復雜的現實因素。
教育的問題從來就不僅僅是教育系統的事,而是與整個社會互動的結果。實話說,在很多家長眼里,一所學校的清北率是光環,讓他們愿意把孩子送去就讀。家長之所以重視這個指標,又是緣于整個社會評價依然垂青名校,家長希望孩子未來在社會競爭中占據優勢。正是在社會、教育體系和個體一環套一環的互動循環中,對清北的崇拜被抬得越來越高。
從這個意義上說,破除清北崇拜是一個系統工程。如果整個社會的經濟和福祉更好,個體對未來的確定性更強,競爭沒這么“卷”,人們自然會松弛一些,不會有這么強烈的名校情結,清北崇拜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如果教育生態更豐富一些,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名校,人們的選擇更多元,社會尤其是用人市場對學校的評價更多元,也有利于打破清北崇拜。
其實,江西這兩所中學的高分考生用腳投票選擇了其他高校,對豐富教育生態是一種有益的互動。這意味著,在教育市場上有了更多讓人們認可的選擇。
這幾名同學不是特例。在今年的高招中已經出現了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高招錄取線趕超名校的現象。比如西湖大學在重慶的最低錄取分數線高于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和復旦大學的醫學院;福耀科技大學今年首次招生,在廣西的最低投檔分高于廈門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雙一流”高校。據報道,還有高分考生放棄本科,選擇高職院校的例子。不管是為了愛好,還是為了更穩定的職業預期,這些新動向都有可能推動形成一種新的互動循環,讓教育走出片面追求清北率的畸形,回歸其本來的面目。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