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重要的野生植物保護地,核心保護對象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攀枝花蘇鐵。在攀枝花市建設初期,石灰石礦的開采活動曾給保護區生態造成破壞。面對這些“傷疤”,各民主黨派高度關注,發揮建言獻策、民主協商、民主監督作用,運用“黨派直通車”多方爭取支持,協力促使2541畝“傷疤”土地修復。如今,44萬株耐旱樹木扎根干熱河谷,95%的成活率筑起多層級森林體系,38.92萬株攀枝花蘇鐵野生種群蓬勃生長,瀕危云南梧桐從200株恢復至400株,623種動物、712種植物在此共生,成為干熱河谷生態修復的“活樣本”。
深調實研,破解治理難題。圍繞蘇鐵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西區各民主黨派開展了長期、扎實的調查研究,用腳步丈量實情,用數據支撐獻策,先后形成提案、建議30余條,向市、區黨委、政府建言。運用“直通車”邀請專家精準指導,針對干熱河谷缺土、缺水、土壤貧瘠的先天劣勢實施“異地運土+掛網保土+擋墻固土”工藝,創新配套“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噴滴灌”系統。深入開展民主協商與監督工作,督促生態修復資金與治理措施落地見效。截至目前,西區已累計投入修復資金1.26億元,回填種植土36萬立方米,修筑擋土墻1.5公里,162千瓦光伏工程年抽水260萬立方米,栽種鞍葉羊蹄甲等耐旱樹種44萬株,修復面積達2541畝,另投入1040萬元礦山公路綜合治理讓150畝區域重披綠裝,生態系統韌性顯著提升。
制度護航,激活轉化動能。圍繞蘇鐵自然保護區“生態優先、適度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民主黨派積極發揮“聯系廣泛、智力密集、活力充沛”的獨特優勢,不定期開展蘇鐵保護開發利用實地調研活動,集智聚力助力《四川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例》制定出臺,為保護、建設、管理和利用工作奠定法治基礎。搭建地方與與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合作橋梁,共建“蘇鐵保護研究中心”,開展蘇鐵種群動態監測、繁殖技術攻關等課題研究,不斷提高保護水平。持續開展民主監督,確保年均410萬元的專項管護費落到實處、發揮實效。
探索發展,釋放生態活力。攀枝花民進市委會邀請民進“開明畫院”赴西區開展活動,唱響蘇鐵文化,擦亮城市名片;攀枝花民革市委會將支持蘇鐵自然遺產保護利用和蘇鐵文化傳承開發作為年度重要課題,就地方政府拓展大自然研學業態和森林公園建設等主題組織課題調研……各黨派運用創新思維,為西區特色“蘇鐵文化”開發與蘇鐵自然保護區“生態+文旅”融合發展提供黨派視野。保護區將生態修復與城市歷史記憶相融合,打造了“攀枝花蘇鐵樂園”自然學堂,推出“蘇鐵生態之旅”精品研學線路,創新“攀枝花蘇鐵人工授粉體驗”“種子的秘密自然探索”等特色自然科普教育活動,配套1000余塊二維碼解說牌、10萬份科普讀物及VR課程,結合各類傳統節慶活動,年受眾超10萬人次。生態修復的成果,正持續為攀枝花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中共攀枝花市西區區委統戰部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