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一則股權公示炸出中國飲料江湖的資本暗涌。
美國私募巨頭KKR砸下36.6億元,拿下遠景國際85%股權。這家注冊于開曼群島的公司,正是國產汽水“大窯”的海外控股平臺。
從內蒙古街頭的玻璃瓶汽水,到年銷32億的“餐飲渠道霸主”,大窯的逆襲曾讓無數人看到本土品牌的突圍希望。如今被外資收入囊中,這場交易背后藏著怎樣的行業變局?
從草原小店到餐飲霸主
2006年的大窯還只是內蒙古街角的區域品牌,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彼時創始人王慶東做了個大膽決定:不跟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搶商超貨架,轉身扎進燒烤攤、火鍋店、大排檔。
精準卡位餐飲場景,520ml大容量玻璃瓶+5-7元定價,完美適配聚餐時“量大解膩”的需求。更狠的是渠道策略,給經銷商留足20%以上毛利(遠超行業均值),出廠價僅占終端售價35%。這套“高毛利驅動”打法,讓大窯在北方餐飲渠道織出密不透風的銷售網,85%營收來自餐桌場景。
隨后亮出品牌破圈的三板斧,2021年喊出“大汽水喝大窯”口號,簽約吳京強化“豪爽”標簽,再砸錢鋪滿地鐵、央視等渠道。2023年“北商南援”計劃啟動后,徹底從區域品牌躍升為國民汽水。
為破解玻璃瓶運輸難題,大窯在西北布局七大生產基地,獨創“500公里產地銷”模式,建立起供應鏈的護城河。
這套打法讓它在2024年以5-10%市占率沖進行業前三,甚至在西北市場掀翻可口可樂的統治地位。
KKR盯上大窯背后的資本布局
作為管理著6800億美元資產的私募巨頭,KKR的每筆投資都藏著精密計算。
商超渠道被“兩樂”壟斷的當下,大窯盤踞的餐飲場景成了最后藍海。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餐飲規模破6萬億,而大窯已滲透數十萬家門店。這種高頻觸達的場景價值,與蜜雪冰城下沉邏輯如出一轍。
而KKR的“產業改造術”早有先例。
曾把現代牧業打造成行業標桿,幫青島海爾優化供應鏈凈賺50億。對大窯而言,外資入局可能加速無糖產品線研發,甚至借KKR全球網絡撬開海外市場。
2024年消費行業估值回調,恰好給了KKR低價入場的機會。
此次交易估值43億,對應2024年15-20億利潤,市盈率僅2-3倍,堪稱“撿漏價”。要知道此前大窯曾喊出100億估值,資本寒冬讓價格回歸理性。
外資入局,是福是禍?
盡管北方市場稱王,大窯在南方仍受制于玻璃瓶運輸半徑,而王老吉等早已站穩腳跟。
更嚴峻的是,2023年碳酸飲料市場同比萎縮7%,健康化浪潮下,主打高糖的大窯正面臨無糖茶、氣泡水的圍剿。
樂百氏被達能收購后市占率暴跌,大寶被強生控股后淡出視野——這些案例讓人心有余悸。
不過這次王慶東留了后手,保留15%股權+業績對賭(達標可再拿5%),顯然不想徹底失去控制權。
當前“兩樂”壟斷近90%市場,但大窯在餐飲渠道的滲透已形成威脅。
若KKR助力其突破商超渠道,中國飲料市場可能出現“第三極”,甚至誕生首個能與國際巨頭抗衡的本土平臺。
給本土品牌的生存啟示
大窯的故事,同時還藏著中國消費品牌的突圍密碼。
場景深耕比盲目擴張更重要,避開巨頭鋒芒,在餐飲渠道做深做透,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值得借鑒。
與資本共舞要留后手,王慶東的“股權保留+對賭協議”模式,既借力資本又守住主動權,為本土品牌提供范本。
產品迭代刻不容緩,依賴“嘉賓”“橙諾”等經典款的大窯,亟需加快無糖、功能性產品布局,才能跟上健康消費趨勢。
這場收購不是終點。對大窯而言,外資注入的不僅是資金,更是全球資源與管理經驗。對行業來說,這或許是本土品牌借船出海的新嘗試。
(數據來源:市場監管總局、尼爾森、企業公開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