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戰亂紛紛,無數英雄豪杰選擇出世,為治國安邦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有人出世,自然也有人隱世,就像水鏡先生隱居一生,從未參與塵世之爭。
除了水鏡先生,還有兩個非常厲害的謀士選擇隱居一生,知道他們是誰嗎?
三國隱士
在看三國故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大部分謀士全聚集在荊州。
比如水鏡先生就隱居在此,諸葛亮和龐統隱居在此,難不成這是作者有意為之?
如果熟悉三國歷史,就會知道這并非是作者有意為之,而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
東漢末年,因為受氣候影響,天下連年大旱,百姓們實在填不飽肚子只好成為流民。
普通百姓吃不起飯,那些豪門望族呢?
雖然那些世家子弟比底層百姓好點,不至于餓死,也難免受到災情的影響。
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他們便一路南下,來到長江北岸。
他們之所以不選擇渡江,是因為再往南氣候酷熱,不太適合北方人生存。
雖然很多士族子弟選擇南遷,但他們一開始并未選擇荊州。
不為別的,只因荊州之地多山野,叢林密布,里面藏居著大量強盜山匪。
后來發生了兩件事,逼得這些士族子弟不得不入住荊州。
第一件是黃巾起義,因為大量百姓吃不起飯,眼看著都要餓死,一名叫張角的道士掀起了起兵造反的大旗。
整片中原大地陷入無盡的戰火之中,逼得這些士族子弟只能另謀太平之地。
第二件便是劉表成為荊州刺史,他重點打擊強盜山匪,將荊州治理成一片凈土。
于是,無數隱士從天南海北涌入荊州,在山野之間開始了隱居生活。
就像水鏡先生是河南潁川人,諸葛亮是山東瑯琊人,崔州平是河北博陵人……
他們大都出身于豪門望族,家中頗有些資產,因為不想卷入戰亂,便拿些錢財跑到荊州“度假”。
正因為出身豪門,所以他們大都是飽讀詩書之輩。
別看諸葛亮說自己身居草廬,好像有多窮苦一樣,其實諸葛家族非常有錢有勢。
諸葛亮之所以選擇出山,并不是貪圖富貴,更不是看上劉備那三瓜倆棗了,純粹就是為了拯救江山社稷來了。
像諸葛亮這樣的隱士,好歹能三顧茅廬請出來。
下面這三位隱士,就算劉備跑上三百趟,估計也難將請他們出山來。
三顧茅廬
態度相對好點的,應該是水鏡先生。
在小說中,劉備是在逃離蔡瑁追殺時,誤入山野叢林之中,然后偶遇了水鏡先生的牧童。
牧童見是劉備,便邀請他去水鏡先生的草廬過夜。
雖然水鏡先生常年隱居,不參與塵世紛爭,但他卻時刻關注著天下之勢,經常與人暢談天下格局。
按照現在來說,那就是心能隱的住,但嘴閑不住,典型的話嘮。
他與劉備深夜暢談許久,一針見血地點出對方的困境。
經過這番交談,可把劉備羨慕壞了,便一心求水鏡先生出山,哪怕肝腦涂地也在所不惜。
把劉備的求賢之心勾起來后,水鏡先生心滿意足地去睡覺了,反倒急得劉備徹夜難眠。
雖然水鏡先生沒有出山,但還是給劉備介紹了一名謀士——徐庶。
徐庶非常厲害,來到劉備陣營沒多久,便幫助他們連續擊敗曹軍的進攻。
可惜曹操知道徐庶后,利用老母威脅他,逼得他只好離開劉備,北上趕赴曹營。
徐庶北上之前告訴劉備,在隆中有一個叫諸葛亮的謀士非常厲害,如果能將臥龍請出來,就能奪下一半江山。
后來,水鏡先生又來軍營中給劉備做保票,表示臥龍鳳雛比徐庶厲害的多。
劉備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將臥龍鳳雛請出山來。
因為鳳雛居無定所,不知道去哪里請,好在臥龍諸葛亮在荊州有一處草廬。
接下來,劉備帶上兄弟兩人開始了“三顧茅廬”。
剛開始請的時候,劉備也不知道要請幾次,更不知道諸葛亮的模樣,主打一個先上門再說。
結果第一次就撲空了,草堂中只有一個守家的書童,臥龍先生外出游山玩水去了。
往回走的時候,劉備十分失落。
結果在山間碰到一個身穿黑衫,手持木棍的落魄書生。
劉備誤認為這就是臥龍先生,便上前搭話,誰知道此人并不是諸葛亮,而是對方的好友。
經過一番交談,原來這人叫崔州平。
在得知諸葛亮不在家后,他也懶得去草廬了,便和劉備在山野間交談起來。
在得知三人的來意后,崔州平便暢聊天下之勢,經過一番分析,便說天下已成亂世,即便請來諸葛亮也難以平定。
結果劉備非常執拗,便覺得此人十分迂腐,不值得深交,便憤而起身,轉身離去。
見劉備如此,崔州平也并未多說什么,只是長嘆一聲,不再理會。
這個崔州平很厲害嗎,竟敢評判天下之勢?
隱居不出
第一次撲空之后,劉備并沒有輕言放棄。
結果在第二次來隆中的時候,臥龍先生又沒有在家,并且書童還說是和崔州平外出游玩去了。
這讓劉備更加覺得崔州平只顧玩樂,是個放浪之徒,不值得重用。
如果劉備能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能和諸葛亮交朋友的有幾個是泛泛之輩?
殊不知,這個崔州平是博陵崔氏的后人。
他的父親正是當朝司徒崔烈。
只不過因為他看不慣父親賣官鬻爵的作風,這才選擇隱居山野,不問世事。
如果能將崔州平請出山來,既能收獲一位名士,又能獲得博陵崔家的支持,可謂是一舉兩得。
只可惜,劉備錯過了這么一位頂級謀士。
不過就算劉備想請其出山,估計崔州平也不會輕易出世,他最終的結局也是隱居一生。
除了崔州平外,還有一位叫龐德公的隱士,最終也是隱世一生,安然終老。
龐德公比水鏡先生的年紀還大,再加上他樂善好施,博學多識,是荊州一帶隱士的靈魂人物。
水鏡先生和龐統經常前去拜訪龐德公,而龐德公一家人也會熱情招待他們。
就連諸葛亮的“臥龍”和龐統的“鳳雛”稱號,也都是龐德公取的。
既然如此,那為什么劉備沒有邀請過他呢?
那是因為在劉備還沒來荊州的時候,劉表就數次拜訪過龐德公。
面對劉表的盛情相邀,龐德公一直都是婉言拒絕。
劉表見他經常辛苦耕種,他的妻子兒女也是弄的滿身泥濘,便勸其為子孫后代考慮一下。
龐德公便說:“亂世之中追求名利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我只想讓子孫安居樂業。”
后來,龐德公見前來拜訪的名士越來越多,其中摻雜不少追名逐利之人,愈發不勝其擾。
為了再次隱居,他變賣家產,然后以采藥的名義,帶著妻子和兒女進入深山之中,再也沒了消息。
有些人隱居山野之間,是在等待天下局勢,也可能在等待明主,他們最終還是會選擇出世為官。
但有些隱士不同,他們則是一心隱居,徹底遠離塵世紛爭。
就像水鏡先生、崔州平和龐德公三人這樣,隱居一生,至死都沒有出山為仕。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