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法國海軍“戴高樂”號航母打擊群高調穿越南海,其指揮官尼古拉斯·沃朱爾上將的強硬言論引發國際關注。這位法國海軍參謀長在媒體采訪中聲稱“解放軍不敢輕舉妄動”,試圖以軍事威懾展現法國在印太地區的存在感,純屬是白日做夢。
法航母強闖南海,上將指揮官大放厥詞發表對華強硬言論,專家批評自負心態:南部戰區055可包打整個法航母戰斗群,自取其辱而不自知。
更可笑的是法國《海軍新聞》近日披露,“戴高樂”號航母剛進入呂宋海峽就被中國054A護衛艦貼身跟蹤,演習期間更被30余艘中國軍艦“圍觀”。但真正讓軍事專家笑掉大牙的,是法國海軍上將的迷之自信:“我們的實力震懾了解放軍!”
這種說法就像是一只小貓在大象面前揮舞爪子,然后宣稱大象不敢踩它是因為害怕它的“鋒利爪子”。
實際上,中國對外國軍艦的航行自由一直遵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只要不進入中國領海(12海里),中方只會進行監視而已。法軍這次走的全程是公共水域,自然不會有沖突發生。
而且他們引以為傲的戴高樂號,根本沒有辦法和我們國家的艦艇相提并論,還想震懾我們,純屬是白日做夢。
“戴高樂”號是歐洲獨苗,法國的驕傲。但這份驕傲,在南海這片廣闊的水域上,似乎有點分量不足。都說它是核動力航母,可四萬多噸的滿載排水量,還沒我們的常規動力航母山東艦大。這就好比一個成年人,穿了件小一號的衣服,看著總有點別扭。
更要命的是,它的“心臟”不是量身定制的。兩臺反應堆,是從核潛艇上直接搬過來的。結果就是航母跑不快,還時不時鬧點小毛病,得回家休養。艦上的“陣風”戰斗機,確實不錯。但在南海,這片動輒上千公里的戰場上,它的作戰半徑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像一只翅膀不夠長的雄鷹,想翱翔卻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說硬件上有點力不從心,那這次行動本身,就更像一場精心編排的“武裝游行”了。在所謂“凝固”的氣氛背后,雙方高層早就通過氣了。法國太平洋海區司令和我們的南部戰區司令員,在事發前來了場視頻通話。這可不是簡單的寒暄,更像是在大戲開幕前,雙方主角先對了對臺詞,確保誰都不會演砸。
看看“戴高樂”號的航行路線圖,就更明白了。它小心翼翼地繞開了所有敏感區域,演習也選在離九段線很遠的公海上。就連從臺灣海峽路過這種能上頭條的“劇本”,都干脆放棄了。
這心態很矛盾:既想在國際上秀一把肌肉,證明自己還有全球影響力。又怕一不小心踩到紅線,惹出自己收拾不了的麻煩。那幾句硬話,與其說是講給中國聽的,不如說是講給巴黎的政客和民眾聽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我們幾十艘軍艦只是“圍觀”,而法國將軍卻感到“如芒在背”呢?答案,已經不在航母本身了。過去我們比海軍,是誰家的船更大、炮更多。現在不同了,單槍匹馬的航母,面對的不再是另一支艦隊,而是一個無形的天羅地網。
在南海,我們的海洋偵察衛星網絡,加上天上的預警機、海里的潛艇和各種無人機,早就織成了一張看不見的網。這張網,全天候無死角。任何一艘船開進來,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速度多少,航向如何,都像聚光燈下的演員,一舉一動都清清楚楚。
這就好比下棋,我在上帝視角,把整個棋盤看得明明白白。你每走一步,我都知道。你下一步想怎么走,我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這種情況下,你的“棋子”再厲害,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說看得清只是前提,那真正讓法國將軍心里發毛的,是我們手里的“殺手锏”。以055型萬噸大驅為例,它已經不是一艘傳統意義上的戰艦,更像一個移動的海上堡壘。它裝備的“鷹擊-21”高超音速反艦導彈,才是這場“無聲對峙”里,真正的主角。這種導彈,射程超過1500公里,末端速度高達10馬赫。這是什么概念?
“戴高樂”號的“陣風”艦載機,作戰半徑撐死也就七八百公里。這意味著,我們的055可以在“陣風”根本夠不著的地方,從容地鎖定它,然后發起致命一擊。導彈飛過來的時候,速度快到對方的防空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這就是典型的“我能看見你,你看不見我。我能打到你,你打不到我”。
在這種單方面透明的戰場上,任何掙扎都是徒勞的。“戴高樂”號航母戰斗群,甚至都不需要我們的航母出馬。僅憑南部戰區的幾艘055,在整個偵察體系的支持下,就足以讓它有來無回。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技術代差帶來的絕對優勢。
當然,除了硬實力,還有一根看不見的線,牢牢牽著法國人,那就是經濟。中法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多緊密?法國航空-荷航集團,一半的亞太業務都來自中國市場。當“戴高樂”號的飛行員在南海心驚膽戰地盤旋時,法航的客機正滿載著商務人士和游客,在巴黎和北京上海之間穿梭不息。
一個是耀武揚威的戰斗機,一個是創造利潤的客機。哪一個對今天的法國更重要?答案不言而喻。這種深度捆綁的經濟關系,決定了法國的軍事冒險,只能是象征性的,點到為止。它必須在“刷存在感”和“保住真金白銀”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說到底,“戴高樂”號的這次南海之行,更像是一次歐洲昔日雄心的尷尬巡演。在紅海,它要躲著胡塞武裝的無人機。在南海,它被我們全程“圍觀”,最后連臺灣海峽都不敢過。這背后,是全球力量格局的真實寫照。當我們的造船廠以“每年下水一支法國海軍”的速度在全力運轉時,那艘遠道而來的孤零零的航母,在我們的衛星圖上,不過是滄海一粟。
當法國將軍回到巴黎,在論壇上回味那段“緊張”的經歷,或許還在為自己“以實力化解沖突”的劇本而感到滿意。但真正的實力,從來不需要聲嘶力竭地去證明。
南海的浪,依然在靜靜地拍打著。它見證了兩種海軍哲學的交鋒:一個,還沉浸在往日榮光里,不遠萬里來表演。另一個,則植根于自己的海域,用全新的技術和體系,沉默而堅定地守護著家園。這無聲的較量,比任何話語都更有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