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志紅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系研究員,北京食品營養與人類健康高精尖中心崗位科學家,食品科學博士,注冊營養師。
“范志紅_原創營養信息”自媒體作者;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中國營養學會食物與烹飪營養分會副主委;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老年營養與食品分會副主委等。
教授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學等課程,主要研究方向為食物血糖反應、烹調加工對食物營養健康價值的影響、營養環境評價等。主編教材6本,參編教材12本,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技論文133篇,出版食品營養科普書籍25本,撰寫食品科普文章被報刊雜志轉載超過6000篇。
文章來源:范志紅—原創營養信息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工作忙起來,很多人都會推遲吃飯時間。
復習備考,埋頭學習錯過飯點也是常事。
出門旅行,日程調整,推遲用餐的情況經常發生。
路上堵車,不能按計劃到達酒店或飯點吃飯,只好忍餓等待。
追劇追到精彩處,打游戲打得正上癮,買飯用餐的事情就可以推遲。
點了餐館的外賣,卻沒有及時做出來,讓已經饑火難耐的胃腸又巴巴地等了很久。
總之,無論什么原因,到點不吃飯已經成為了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但是,這種情況是會傷身體的。
2025 全民營養周期間的某天中午,在學校和同事們一起搞了一個營養活動:在體育館前給師生們測血糖、血壓、體脂率等項目。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盡管學生們還年輕,人也不胖,覺得自己不會有什么問題,但是測定發現,
很多學生的血糖狀態不太正常。
有位同學到 1 點多鐘還沒吃飯,出現了血糖水平低到 3.2 mmol/L 的情況。盡管他還沒有出現心慌、手抖、冷汗等低血糖反應,但提示他的血糖控制能力不是很強,在饑餓時不能有效維持血糖穩定。
知識點1
空腹時血糖的正常范圍是 3.9~6.0mmol/L 之間。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低于 3.9 mmol/L 就是低血糖事件了。雖然對非糖尿病患者來說,到 2.8mmol/L 才被界定為需要救治的臨床低血糖,但如果餐前血糖經常處于正常范圍以下,已經提示血糖穩定能力受損。
還有兩位女生,也是到 1 點半還沒有吃飯。體感是餓得有點難受,但是她們測了一下血糖,已經超過 6.0 了。
其實有一種可能,她們因為過度饑餓,血糖先有過偏低情況,然后由于壓力激素增加,血糖反跳上升,結果發現明顯高于空腹值。
到點不吃飯,害處是很多的。
※ 首先是會傷害胃腸。
消化系統最喜歡規律的工作節奏,到點吃飯,才能最高效率地分泌消化液。進食時間不規律,特別容易導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甚至招來胃腸疾病。
這個危害已經表現在我的好幾個學生身上,我自己也是深有體會的。有幾年時間,我經常去電視臺錄節目。而錄制的過程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不是大屏幕不亮了,就是燈光出問題,或者某個嘉賓遲到了,或者現場演示反復重錄...于是錄制時間拉長,經常錯過飯點兩個小時才能吃上飯。
那幾年,我的胃腸特別不好,經常胃堵、腹脹,后來又檢測出了多種食物慢性過敏。其實這個慢性過敏,很大程度上就是消化功能差的表現。用餐時間不規律也容易造成胃酸分泌紊亂,胃就經常不舒服,餓了就隱隱地疼。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某日錄節目時遇到一位醫學專家,他問了我的情況后說:你是不是吃飯不按點?
我說:也不是每天這樣,但確實經常因為工作原因被迫推遲用餐。
他說:你先不用吃什么藥,先把吃飯時間固定下來。否則經常餓很久,吃藥都不會有好效果。
我這才意識到,其實我需要的是按時吃飯,再按時休息。特別是對于我這種本來體質比較弱的人來說,過度疲勞,生活沒有規律,對身體就是巨大的應激,而胃腸對此的感知是最為敏感的。
后來我特別注意按點按量吃飯,胃慢慢恢復正常了,但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對饑餓的心理恐懼感,包里一定要放點吃的才安心。
※ 第二是會傷害血糖。
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甚至有人認為,把三餐之間的時間拉長一些,會帶來更好的血糖控制。因為餐后血糖會呈現波動曲線,如果晚一些吃飯,就能讓餐前血糖降低一些,豈不是好?
其實,這種做法可能適得其反。
有研究發現,省略早餐,拉長空腹時間,會給身體造成應激,會造成再次進食之后血糖水平異常上升[1]。
即便沒有省略早飯,而是省略午餐,等于是兩餐的時間間隔過長,那么對下一餐的餐后血糖反應不僅沒有好處,甚至有明顯危害[2]。
到點不吃飯,有可能造成餐前血糖下降;也可能血糖水平尚在正常范圍內,但比平常要低,身體的感覺類似于低血糖,比如煩躁、易怒、焦慮、心慌、手抖、腿軟、胃不適等。
有專家告訴我,在血糖降低、能量不足時,身體可能有多種容易被忽視的表現。
比如說,突然在說話時感覺嗓子不清了;比如夜里突然咳嗽;比如突然覺得有點上不來氣;比如突然覺得有點反胃;比如腦子突然變慢了;比如突然覺得有點困倦;比如腰、腿突然有輕度的不舒服,等等。這時候不妨想想,是不是因為血糖濃度下降到身體感覺舒適的水平以下了(當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
對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人士來說,饑餓時更容易出現嚴重的低血糖事件。嚴重時會眼前發黑,身體失控,乃至喪失意識。
我們 2023 年發表的研究發現,讓受試者早餐和午餐吃完全同樣的食物,僅僅是吃午飯的時間從 12 點推遲到 14 點,就會造成餐后血糖波動幅度顯著增大;反過來,午餐和晚餐吃同樣的食物,僅僅因為午餐和晚餐的間隔縮短兩個小時,餐后血糖水平就會明顯降低[3]。
此前有很多研究發現,晚餐吃得過晚會導致血糖波動過大,甚至影響到第二天早餐的血糖反應 [4]。我們推測,除了晝夜節律的因素之外,午餐和晚餐之間的時間拉得過長,也是引起晚餐血糖失控的重要原因。
從 12 點午餐到 18 點晚餐,只有 6 小時的間隔;而如果從 12 點午餐到 20 點之后的晚餐,間隔時間就長達 8 小時以上了。 在身體能量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處理血糖的能力也會下降。
我自己在 2017 年的時候有這種體驗。當時去外地出差,因為各種原因,連續三天都沒法按點吃飯。
到了第三天,朋友請我在某個景區吃午飯,但沒有和餐館提前預約。那個網紅餐館人太多太火了,等了近 3 小時才吃上飯。
因為餓久了,吃得非常香。吃完之后,眺望周圍的風景,突然發現眼睛似乎視力有點下降,看遠處的樹沒有那么清楚了。
后來我才知道,這是因為饑餓太久了,餐后異常高血糖。血糖到 10 以上就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高血糖作用于晶狀體,眼睛聚焦能力下降,導致暫時性的視力受損。
我雖然不是糖尿病患者,但胃腸比較弱,又有糖尿病家族史,對餐后血糖變化是比較敏感的。
※ 最后,餓了還不吃飯,既不利于控制體重,也不利于增肌減脂。
人們都知道,「饑餓是最好的美食」。在饑餓狀態下,人很難控制自己的食量,也很難做出明智的食物選擇。
在饑火中燒的時候,沒有人會首先把筷子伸向少油的蔬菜。那些不需要好好咀嚼就能快速下咽的餅干蛋糕、米飯饅頭、餃子肉包,才是饑餓的人們最為向往的食物。吃幾口根本沒法消除饑餓感,一定要吃到胃里撐起來,才覺得心理上得到足夠滿足。
正因為饑餓時的進食速度特別快,攝入的食物熱量往往也比日常高,非常不利于控制體重。另一方面,饑餓時絕不僅僅是消耗脂肪,同時必然會消耗肌肉。
知識點2
雖然對健康人來說,即便餓一餐,血糖水平仍然保持在正常范圍里,因為身體會分泌胰高血糖素來提升血糖水平。
然而,此時維持血糖水平需要靠消耗肌肉蛋白質,用蛋白質拆解出來的氨基酸來異生葡萄糖。
所以,經常讓自己處于明顯饑餓感的狀態,是非常容易造成肌肉流失的。而在肌肉減少的情況下,餐后血糖控制能力就會更加下降,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么,有時候真的因為各種原因只能推遲用餐,怎么辦呢?
知道午餐要推遲,可以在早餐多吃點,比平日額外增加蛋白質食物。然后加個上午點,或餐前半小時到 1 小時提前墊點食物,預防饑餓感和低血糖,也有利于預防午餐后的血糖過度上升。
晚餐推遲的對策也是一樣。午餐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然后在下午 4 點鐘加個餐,提前墊一墊,推遲饑餓感的來臨。
這樣既能保護胃腸,又能預防餐后血糖的過度上升,還能保證餐前的工作效率。
封面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相關文獻:
1 Jakubowicz D, Wainstein J, Ahren B, et al. Fasting until noon triggers increased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and impaired insulin response after lunch and dinner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Diabetes Care,2015,38(10):1820-1826.
2 Xiao K, Furutani A, Sasaki H, et al. Effect of a high protein diet at breakfast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level at dinner time in healthy adults[J]. Nutrients, 2023, 15(1):85.
3 Lu X, Fan Z, Liu A, et al. Extended inter-meal interval negatively impacted the glycemic and insulinemic responses after both lunch and dinner in healthy subjects[J]. Nutrients, 2022, 14(17): 3617.
4 Tsuchida Y, Hata S, Sone Y. Effects of a late supper on digestion and the absorption of dietary carbohydrates in the following morning[J].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Anthropology, 2013, 32(1):1-7.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7 月 23 日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400868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