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消息(通訊員 李一帆 報道)為推動古代文物走出博物館、走進學校、走進孩童視野,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2025年7月14日,武昌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于大河鎮太山村開展了特色文物科普課程,課程以“大揭秘——2400年前的曾侯乙墓‘黑科技’”為主題讓孩子們沉浸式感受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傳承文明的種子。
課程伊始,教室里突然暗了下來,孩子們不自覺地屏住了呼吸。投影幕布上,曾侯乙編鐘的金色光芒在黑暗中熠熠生輝,伴隨著悠揚的鐘聲,幾個前排的孩子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李一帆老師以一段精心剪輯的紀錄片拉開序幕,讓沉寂了千年的曾侯乙編鐘再次煥發出新活力,瞬間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整個過程中,孩子們認真欣賞著視頻中的文物,仿佛穿越千年與古老文物開始對話。
隨后,李老師細致講述了曾侯乙墓從發現到發掘的全過程,考古現場的珍貴照片與動態影像讓孩子們仿佛置身于1978年的發掘現場,當沾滿泥土的青銅碎片、傾斜的編鐘支架等動態影像呈現眼前,抽象歷史概念化作可觸摸的實感。孩子們透過屏幕裂縫窺見真實的考古現場——塵土飛揚中考古隊員的毛刷輕輕拂過青銅紋路,這種沉浸式體驗消融了時空隔閡,讓千年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書本符號,而是可感知的文明溫度。當曾侯乙編鐘的鐘聲在教室回響,許多孩子才真正意識到:那些在博物館玻璃柜里的“古董”,原來出土于離家鄉僅百余公里的土地。
課程結束后,有同學現場感嘆“這些青銅器上的花紋也太精致了吧!古代人沒有高科技怎么做出這么復雜的東西啊!”“原來兩千多年前的祖先就有這么厲害的手藝了!”學生們完全沉浸在文物的神奇世界里。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對古人智慧的驚嘆,也有對家鄉文物的自豪。
此次文物科普課程運用視頻展示、故事講解、感悟分享三種方式,讓深埋于歷史長河中的文物“活”了起來。孩子們在沉浸式體驗中不僅了解了曾侯乙墓文物的高超工藝與文化內涵,更真切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未來,“智能之光”志愿服務隊將持續開展此類文化科普活動,以青春力量賦能傳統文化新活力,讓更多青少年在理解歷史脈絡中增強文化自信,讓千年文明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