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國道上
藏族青年尼瑪扎堆
帶著自己72歲的叔叔楊培
‘三步一叩’地磕著長頭
從芒康啟程踏上
通往岡仁波齊的朝圣之路
同行的還有
即將臨盆的孕婦
渴望洗滌心靈的屠夫、
心懷忐忑的少年和天真懵懂的9歲女孩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資料圖片) ▼
導演張揚用紀錄片的質樸手法,如實地捕捉并記錄下這場跨越2500公里的靈魂跋涉。
四季輪轉間,這十一人的朝圣隊伍徒步穿越四季——新生命在經幡下誕生。
夙愿達成的老人楊培最終在神山腳下闔目長眠,完成了一場生命輪回的壯美閉環。
高聳于岡底斯山脈之上的岡仁波齊峰,請橫屏欣賞(圖源@圖蟲創意)▼
岡仁波齊即岡仁波齊峰
作為西藏阿里地區
普蘭縣的“阿里之巔”(海拔6656米)
岡仁波齊峰近乎完美的金字塔形態
凌駕于岡底斯山脈
冰雪覆蓋的岡仁波齊峰(圖源@攝圖網)▼
岡仁波齊峰的四棱錐狀山體
精準對應四方方向
東方、南方、西方、北方
光滑的冰壁在陽光下折射出
神圣的幾何美學
金字塔造型的岡仁波齊峰傲視群峰,這也讓其充滿了神性(圖源@攝圖網) ▼
更令人驚嘆的是,橫向的巖層與山體構成佛教中的“卍”字紋圖案,更增添了無盡的神秘色彩。
有學者認為,正是這種自然美學給了這座雪峰更多的加持,使其成為信徒心中最圣潔的存在。
岡仁波齊作為多宗教共奉的"宇宙中心"
其神圣性既源于人文積淀
更植根于自然奇跡的具象化呈現——
信徒們以世代守護
回應神山的永恒庇佑
而山體本身的地質奇觀
恰似造物主為這份信仰鐫刻的立體證言
岡仁波齊是大自然的杰作和奇跡,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這座神山獨特的形態
源于其變質巖基底的垂直節理構造
經冰川侵蝕與風化作用億萬年的精密切割
最終形成了棱角分明的姿態
這種剛勁的幾何形態并非偶然
這是來自自然界的偉力
岡仁波齊峰頂永久積雪和冰川構成的銀冠下,朝陽南坡因溫度恒定形成終年不化的雪蓋,垂直而下的巨型冰槽,形成壯觀的冰瀑。
而背陰的北坡卻因強風作用呈現巖石本色,雪線之上裸露的巖壁與南坡冰川形成陰陽對峙的奇觀。
這種違背自然規律的對稱反差,不僅被信眾解讀為山神意志的具象化表達,也為地質學家提供了研究地質變遷的寶貴樣本。
金字塔狀的山體和萬年冰川交織的壯麗景觀
是億萬年地質演化的杰作
也蘊藏著地質變遷的密碼
與聲名顯赫的喜馬拉雅山脈平行而立,岡仁波齊所在的岡底斯山脈如同一位沉默的巨人——盡管被南鄰的光環所掩蓋,它實則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地質骨架。
岡仁波齊峰位置圖,請橫屏欣賞(制圖@李北平,底圖來源@天地圖) ▼
傳統的觀點認為,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之后,于新近時期約300萬年才開始逐漸隆升形成的,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青藏高原不同的塊體之間存在著差異隆升。
不同角度的岡仁波齊峰,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在早白堊世(約1.45億年前)的地殼運動中,當喜馬拉雅地區仍沉睡在特提斯洋底時,岡底斯地塊率先沖破海平面,成為原始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這場持續漫長的隆升運動
為后來“世界屋脊”的誕生
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5300萬年到3650萬年前的始新世,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之間的碰撞擠壓直接導致了岡底斯山脈的加速隆起。
不過根據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相關研究,青藏高原南部岡底斯山隆起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大約在5500萬年之前已隆升到4500米。
主峰岡仁波齊是否在此時出生?尚無確鑿證據。但地質學家通過測定岡仁波齊的花崗閃長巖中的鋯石進行定年,發現其年齡約為4830萬年。
到2400萬年前,岡底斯山脈已接近現今6000米左右的海拔!
和湖光相輝映的岡底斯山脈(圖源@圖蟲創意)▼
這意味著岡仁波齊早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保持今日巍峨姿態超過2000萬年,堪稱歐亞大陸最穩定的地質坐標之一。
與之對比,喜馬拉雅山脈則可能要年輕很多,其年輕屬性愈發凸顯岡底斯"老大哥"的資歷。
作為青藏高原最神圣的冰川樞紐
岡仁波齊峰的冰川融水
孕育了四條影響數億人的大河
獅泉河從形似雄獅開口的山崖奔涌而出,由南向北流經革吉縣、噶爾縣境內的草原、雪山、丘陵,經托布噶魯勒出境后稱為印度河,滋養巴基斯坦80%耕地,支撐著該國2.2億人口生存。
獅泉河(圖源@圖蟲) ▼
象泉河穿越阿里地區,入印度境內化作印度河的最大支流薩特萊杰河,灌溉了旁遮普邦的"南亞糧倉"。
作為雅魯藏布江的源頭,馬泉河流經仲巴縣境內時稱瑪藏河,自薩噶開始稱“雅魯藏布江”,不僅塑造了世界最大峽谷,還孕育了藏東南的“西藏江南”
馬泉河(圖源@攝圖網) ▼
孔雀河出自似孔雀開屏的山谷,流經喜馬拉雅山南麓后入境尼泊爾,化身恒河支流卡克拉河,保障了尼泊爾特萊平原600萬人用水。
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喜馬拉雅山下孔雀河谷的風景,請橫屏欣賞(圖源@圖蟲創意) ▼
四條圣河如同四條銀色哈達
從神山腳下蜿蜒而出
串聯起南亞大陸的生命脈絡
讓岡仁波齊成為“亞洲水塔”的象征
并造就了“一山四水”的地理奇觀
岡仁波齊峰也是“亞洲水塔”的象征(制圖@李北平,底圖來源@天地圖) ▼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普蘭地區,氣候寒冷干燥,看似生命的禁地,但生命卻在這里以驚人的韌性綻放。
岡仁波齊終年不化的冰川與其東南20公里處的瑪旁雍錯湖,在藏地傳說中分別化身太陽的父神與月亮的母神。
瑪旁雍錯湖,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這對神山圣湖不僅是精神圖騰
更是維系青藏高原
“第三極生物圈”的關鍵生態引擎——
冰川融水滋養濕地
湖泊調節微氣候
共同構建了高寒生命的庇護所
當夏季孟加拉灣暖流穿越喜馬拉雅屏障,普蘭的荒原瞬間蛻變為生物多樣性熱點。
5000米的石礫山坡上,這里特有的普蘭翠雀花與鳳毛菊、綠絨蒿編織出流動的色帶,雞蛋參的鐘形花朵在凍土中敲響生命節拍。
普蘭翠雀花(圖源@攝圖網) ▼
肥胖渾圓的“高原網紅”——喜馬拉雅旱獺常常會出現在轉山的朝圣者附近“討要”食物,而藏野驢、藏羚羊、巖羊等珍稀獸類則會避開人類活動。
喜馬拉雅旱獺(圖源@攝圖網) ▼
巖羊(圖源@攝圖網) ▼
岡仁波齊附近區域經常出現狼群、赤狐、藏狐以及猞猁等頂端掠食者的蹤跡說明,這里具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
赤狐(圖源@攝圖網) ▼
瑪旁雍錯湖區的50余種鳥類逐水而居,除常見的赤麻鴨、斑頭雁、紅腳鷸,珍稀鳥類胡兀鷲、高山兀鷲時常在空中盤旋覓食腐肉,黑頸鶴則經常會在湖邊濕地優雅漫步。
赤麻鴨(圖源@攝圖網) ▼
高山兀禿(圖源@攝圖網) ▼
黑頸鶴(圖源@攝圖網) ▼
岡仁波齊
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
這座終年積雪的金字塔狀山峰
不僅以其近乎原始的生態和諧著稱
更仿佛與環繞的圣湖共同吟誦著某種古老的秩序——
那些有冰川融水刻寫的經文
與高原風聲中流轉的生命力
成了藏地信仰的重要底色
岡仁波奇峰遠眺,請橫屏欣賞(圖源@攝圖網) ▼
作為多宗教共尊的圣地,岡仁波齊的地位舉世無雙:
藏傳佛教將其奉為世界中心,是釋迦牟尼的道場,即佛經中常說的眾山之王——須彌山。
它與梅里雪山、阿瑪尼卿山、尕朵覺沃山并稱藏傳佛教的四大神山。
銀河下的岡仁波奇峰(圖源@圖蟲創意) ▼
這里還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發源地,據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中記載,早在公元前1000年,高原先民已在此祭祀天地,視其為"九層雍仲神山"。
印度教與耆那教則分別相信這里是濕婆的修行道場與首位覺悟者的解脫之地。
在岡仁波奇峰周圍轉山的旅者(圖源@攝圖網) ▼
這種跨文化的神圣性,在自然景觀中得到了具象化呈現:南坡中央那道由冰川侵蝕形成的縱向凹槽,其梯級水平巖層,像是通往頂峰的石階,被信眾認為是連接人界與天國的“懸梯”。
轉山線路圖(制圖@李北平,底圖來源@天地圖) ▼
正因為多宗教信眾
對神山“不可褻瀆”的共識
岡仁波齊峰成為
全球少數禁止攀登的極高峰之一
如此一來,岡仁波齊也就更顯神圣了!
山腳下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一群虔誠的信徒
以磕長頭的方式繞行神圣的岡仁波齊
很多轉山信眾都會以磕長頭的方式繞行岡仁波齊(圖源@圖蟲創意)▼
他們一步一叩首
用身體丈量大地
用行動詮釋信仰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的心靈得到了深度的洗滌
生命本質也在這漫長的朝圣之路上
逐漸清晰地展現
生死輪回在朝圣路上自然上演
讓岡仁波齊超越了純粹的地理標志
成為一座不可征服的信仰圖騰
日照金山景象(圖源@圖蟲創意)▼
本文創作團隊| 探客社
撰文| 馬佳 編輯| 奎鵬
地圖編輯| 李北平設計| 賈恩艷
校審| 西西
封面及首圖來源@圖蟲
本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