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夏天,一架直升機穿越重重雪山,降落在中國最偏遠的邊境縣——墨脫。
走下飛機的是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傅全有,這位在朝鮮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即將目睹一幕讓他終生難忘的場景。
300多名解放軍戰士列隊迎接,手持標準的56式步槍,軍姿挺拔,氣勢威嚴。但有一個細節讓傅全有瞬間愣住了——這些戰士竟然沒有一個穿著制式軍裝!有的穿著破舊的便服,有的衣服打滿補丁,有的甚至衣衫襤褸。
"你們是軍人,為什么不穿軍裝?"傅全有當場發問。
一名班長的回答讓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紅了眼眶:"報告首長,我們的軍裝早就穿爛了!"
這個回答背后,隱藏著一個讓人震撼的真相。
墨脫有多苦?被雪山包圍的"高原孤島"
要理解這些戰士為何沒有軍裝,得先了解墨脫這個地方到底有多特殊。
墨脫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林芝市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下游,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總面積約3.145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
這里有個外號叫"高原孤島",三面被雪山環抱,一面是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簡直就是天然的隔絕屏障。
更要命的是地理環境。
墨脫年均氣溫18.4℃,年均降雨量2300毫米以上,形成了獨特的熱帶、亞熱帶、溫帶及寒帶并存的典型立體氣候帶。
聽起來似乎不錯?大錯特錯!這種復雜的氣候帶來的是常年的高濕度、暴雨、泥石流、山體滑坡,對衣物的損耗極其嚴重。
1986年的墨脫,別說公路了,連像樣的山路都沒有。
要想進入墨脫,只能徒步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這一路上不僅有高原反應,還要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雪崩、塌方。
至今,已有30多位解放軍指戰員在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戰士們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
基本就是與世隔絕,通訊靠吼,運輸靠背,吃的穿的用的,全得從山外一點一點背進來。一袋鹽從外面背到墨脫,價格能翻十倍都不止。
在這種條件下,軍裝成了奢侈品——不是國家不發,而是發了也穿不了多久就破爛不堪。
從這個角度看,傅全有將軍看到的景象就不難理解了。這些戰士不是不守紀律,而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下,用最原始的方式守護著祖國的邊疆。
為什么墨脫如此重要?中印邊境的戰略要地
傅全有看到的那些沒穿軍裝的戰士,為什么甘愿在如此艱苦的地方堅守?答案就在墨脫的特殊位置上。
墨脫縣緊挨著印度,就像一顆釘子死死釘在中印邊境線上,而且地勢險要得很,周圍全是大山,雅魯藏布江在這里拐了個大彎,形成了世界最深的大峽谷。
用老話說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要是丟了墨脫這個據點,印度軍隊就能順著江谷長驅直入,那整個藏南的防線都得完蛋。
從歷史上看,墨脫從來就是咱們中國的地盤。清朝時候這里就有墨脫宗,直接歸西藏地方政府管。印度那些關于邊界的說法,咱們從來就不承認。
更別提這里還是個天然寶庫,珍稀動植物多得數不清,水力資源更是豐富得驚人。這樣的地方,哪能讓給別人?
正因為墨脫如此重要,所以才有了1962年那場邊境較量。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墨脫戰士的血性擔當
1962年,中印邊境局勢急劇惡化。
印度軍隊不斷在"麥克馬洪線"附近挑釁,企圖蠶食我國領土。墨脫地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這場邊境斗爭的重要戰場。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墨脫戍邊營正式成立。
這些戰士面臨的任務異常艱巨:不僅要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還要隨時準備應對印軍的挑釁和入侵。
1962年10月,對印自衛反擊戰全面打響。
墨脫的解放軍戰士雖然裝備簡陋、給養困難,但他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對祖國的忠誠,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不僅要守衛自己的陣地,還要為主力部隊提供情報支援,確保后勤補給線的安全。
在這場戰斗中,墨脫戰士們展現出了驚人的戰斗力。
他們熟悉當地地形,能夠在復雜的山地環境中快速機動,給印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有一次,一支印軍小分隊企圖從墨脫方向滲透,被當地戰士發現后,經過一天一夜的追擊,全部被殲滅。
戰爭結束后,參戰的墨脫戰士中有不少人立功受獎,他們用血肉之軀證明了一個真理:在保衛祖國領土面前,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再艱苦的條件都能克服。
艱苦建設中的堅守:用雙手建設邊防
戰爭結束后,墨脫的戰士們并沒有因為勝利而松懈。他們深知,要想長期守住這片土地,就必須在這里扎下根來。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戰士們開始了艱苦的建設。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需要從山外一步一步背運進來,一根木頭、一塊磚頭都來之不易。戰士們白天站崗放哨,晚上就在微弱的油燈下修建營房。
吃飯問題更是一大挑戰。
墨脫當地主要種植一種叫"雞爪谷"的作物,產量極低,口感也很差,根本無法滿足戰士們的基本需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戰士們開始嘗試種植其他作物,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在高原上種出了蔬菜,改善了伙食條件。
傅全有了解到真相后,內心五味雜陳。
他走到一個戰士面前,摸了摸那件洗得發白、破爛不堪的衣服,眼里滿含淚水。這些戰士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了什么叫愛國奉獻,什么叫守土有責。
一條"天路"的誕生:從將軍的震撼到國家的行動
傅全有回到拉薩后,立即召開會議研討西藏交通建設問題。他深知,沒有便利的交通,邊防戰士的生活永遠不會得到根本改善,國防安全也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當時擺在面前的有三條路線選擇:青藏線、川藏線和滇藏線。按照傅全有的職務便利,優先修建川藏鐵路對成都軍區最有利,但他沒有這么做。
他明白,這是關系整個西藏發展的大局,必須選擇最優方案。
經過反復論證,傅全有堅決主張集中力量修建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分兩期建成,一期工程東起青海省西寧市,西至格爾木市,于1958年開工建設,1984年5月建成通車;二期工程,東起青海省格爾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于2001年6月29日開工,2006年7月1日全線通車。
這條"天路"的修建過程堪稱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跡。
2001年6月29日,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在格爾木南山口宣布正式開始修建青藏鐵路二期工程(格爾木至拉薩段),3萬多名建設人員進駐高原,總投資330.9億元人民幣。
來自全國各地的青藏鐵路建設者們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區",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
在修建過程中,有數千名建設者為了這條鐵路付出了巨大代價。
青藏鐵路的通車,徹底改變了西藏的面貌。
截至2024年6月30日,青藏鐵路累計運送進出藏旅客3688.5萬人次、運送進出藏貨物8775.1萬噸。2024年青藏集團公司發送旅客1801萬人次,超過2018年歷史最高紀錄1655.6萬人次。
交通改變命運:從天塹到通途的歷史跨越
青藏鐵路雖然沒有直接通到墨脫,但它的建成為西藏整體發展奠定了基礎,也間接推動了墨脫交通條件的改善。
墨脫真正告別與世隔絕的歷史,要等到2013年公路的全線貫通。
2008年10月,墨脫公路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立項建設,國家全額投資9.5億元。2009年4月20日正式開工建設,2013年10月31日全線通車,墨脫終于摘掉了"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的帽子。
這條路的修建過程充滿艱辛。
從1961年起,國家就多次組織墨脫公路勘測工作。1965年,動員700余人開始修筑公路,最終因地質條件太過復雜而停工。50多年間,為了修通這條僅有117公里的山路,先后有200多名建設者獻出了寶貴生命。
墨脫的華麗轉身:邊陲小縣的發展奇跡
公路通車后的墨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5年的墨脫,全縣轄7鄉1鎮43個行政村、1個社區,常住人口14934人。2013年通車后,2019年順利完成脫貧摘帽,從"高原孤島"變成了旅游勝地。
移動通信基站的建立徹底改變了邊防戰士的工作生活條件。以前要靠信鴿傳信、徒步送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戰士們可以隨時與家人通話,與上級保持密切聯系。
道路通了,物資進得來,墨脫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現在的邊防營房寬敞明亮,戰士們有了嶄新的軍裝、先進的裝備,營養豐富的食物。醫療條件也大幅改善,配備了現代化的醫療設備,戰士們的健康得到了有力保障。
墨脫邊防戰士的精神傳承也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他們繼續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守衛著祖國的西南門戶,確保邊境地區的長期穩定。
歷史的回響:每一寸國土都值得用生命守護
站在2025年回望39年前那個場景,我們更能理解當年的震撼和感動。
如今,青藏鐵路已成為西藏連接祖國內地的"生命線"。2025年7月1日,青藏鐵路通車19年來,已累計運送進出藏旅客達3970萬人次,運輸貨物達9533.88萬噸,西藏自治區鐵路通車里程達1187.8公里。2025年春運期間,青藏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02.11萬人次,同比增長3.29%,發送旅客人數創歷史新高。
墨脫也從"世界盡頭"變成了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被譽為"世界動植物博物館"和"世界生物基因庫"。但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這一切的基礎,是那些在最艱苦條件下默默堅守的邊防戰士。
那些在雪域高原上揮灑青春的戰士們,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守護家國,有時候不需要轟轟烈烈的大場面,只需要在風雪中默默堅守的平凡與執著。他們穿著補丁衣服站崗,卻從未動搖過保家衛國的信念。
2025年的中國,已經有能力讓邊疆戰士穿上最好的軍裝,配備最先進的裝備。
這是國家實力的體現,更是對所有邊防軍人最好的致敬。
當年那個讓傅全有將軍紅了眼眶的場景,已經成為歷史。
但它提醒我們,強國必須強邊,強邊必須有人。那種在最艱苦環境中依然堅守的精神,那種為了祖國尊嚴寧可自己受苦也絕不退縮的品格,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
參考資料:
- 《青藏鐵路:雪域高原辟新途》,求是網,2024年
- 《那山·那路·那城——再訪"全國最后通公路的縣"墨脫》,新華網,2023年
- 《我國最后未修通的縣級公路——西藏墨脫公路通車》,中國政府網,2013年
- 《科技創新為"天路"建設"強筋壯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網站,2021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