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喜劇動畫電影《浪浪山小妖怪》首映禮在上海舉辦。作為《中國奇譚》系列首部動畫電影,該片由動畫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創打造,延續短片同一世界觀,在“平行時空”下開辟全新故事線——小豬妖與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成“草根取經團”,假扮唐僧師徒,踏上一段荒誕又熱血的西行冒險。
首映禮以“沒有名字”為主題,呼應影片主角“無名小妖”的平凡身份。“上美影過去曾創作過非常多《西游記》相關的故事,包括《大鬧天宮》《金猴降妖》等,而《浪浪山小妖怪》是一個‘非主流’的《西游記》故事,聚焦的是西游路上主角以外小妖怪的生活,是那些從未被詳細書寫過的小妖怪,這些小妖怪更像你我他。”總制片人李早這樣說。
與短片同時啟動,創新解構經典
“既不是前序,也不是后續,實際上它是一個平行的故事。”電影監制、藝術總監陳廖宇介紹說,電影《浪浪山小妖怪》其實是與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同時啟動制作的,“《浪浪山小妖怪》講述的是孫悟空來臨前,四個小妖懷揣英雄夢想,勇敢上路的故事。”他同時強調說,“觀眾無論看什么故事,比照的都是當下的自己。”或許正是對普通人真實困境的映射,正是這份代入感,讓昨天的上海影城一號廳笑聲不斷,也讓放映結束時候那一句“敬每一個勇敢出發的自己”,贏得了現場長久的熱烈的掌聲。
正因有了“西游故事”的空隙,影片得以通過“底層小妖假扮英雄”的設定,制造出這場充滿反差喜劇效果的取經之旅。編劇劉佳在幕后特輯中表示,身份錯位產生的誤會是核心喜劇來源——身份雖假,但取經之心卻真。嚴肅的目標與荒誕的取經過程碰撞出獨特喜感。在角色刻畫上,主創團隊也以反差感作為支點,融合性格特征、動作表演、臺詞設計與節奏控制,給予這些無名小妖更鮮活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妖生”故事:小豬妖作為團隊的“精神支柱”,始終保有忠于自我、積極勇敢的心態;蛤蟆精在保守與追夢中反復橫跳,更顯人物性格的真實感;在團隊中擔任沙僧的黃鼠狼精,本該是最沒有存在感的角色卻偏偏是個話癆;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猩猩怪,在團隊中身材最魁梧,卻是個小哭包,還要被迫扮演齊天大圣。人物設計與劇作邏輯的契合,讓電影在歡笑中生長出真實的人物弧線與喜劇張力。難怪演員黃曉明看完電影說“好笑又感動”,打算帶兒子再來看一遍:“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獲得勇氣的契機,走出浪浪山,要活成自己的想要的樣子。”
筆墨入境,極具東方美學意蘊
《浪浪山小妖怪》匯集了一支超600人的制作團隊,精細打磨共計1800多組鏡頭,制作2000多張場景圖。作為延續“中國動畫學派”特色的作品,在陳廖宇看來,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是“筆墨入鏡”,即讓筆墨去構造鏡頭,而非用鏡頭去表現筆墨,“比如小豬妖的兩顆獠牙,其弧線保留了手繪感,這些細節正是最難的地方。”他說,在創作上堅持國風,是對中國動畫傳統與前輩經典的傳承,“唯有立足本土,才能生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創新。”
所幸,我們在《浪浪山小妖怪》里看到了水墨氤氳的山川云氣在銀幕上舒展留白,看到了工筆勾勒的精細角色在光影間躍然生動,看到了一幅極具東方美學意蘊的流動畫卷。赴上海調研的清華大學致理書院學生專程來到首映禮“追更”大電影,這些《中國奇譚》系列的“00后”粉絲們將《浪浪山小妖怪》視為“國漫崛起”“中式美學”的代表作品,他們贊嘆影片以2D水墨畫風生動呈現了小豬妖與新隊友們如何探索“外面的世界”。而音樂劇演員阿云嘎感慨,影片具有東方美學氣質的美術畫面、令人動容的故事情節,讓他回憶起兒時在電視機上觀看上美影動畫的時光。
原標題:《“敬每一個勇敢出發的自己”,上海出品《浪浪山小妖怪》昨晚與觀眾見面》
欄目編輯:沈毓燁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孫佳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