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年輕干部成長的"練兵場"。作為組織精心選拔、重點培養的年輕力量,選調生帶著知識與熱情奔赴基層,若想真正融入鄉土、贏得民心,關鍵在于褪去"書生氣"、多接"泥土氣",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回應民需。
接地氣,要在"腳沾泥土"中讀懂基層。基層的情況千差萬別,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有些選調生初到崗位時,習慣帶著"理論濾鏡"看問題,用書本知識套現實情況,結果往往是"水土不服"。就像有的干部在制定幫扶計劃時,照搬外地"大棚種植"經驗,卻忽視當地山區缺水的實際,最終事與愿違。反觀那些受群眾信賴的干部,無不深諳"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他們會挎著民情日記走村入戶,在田埂上與老農拉家常,在灶臺邊聽主婦算收支,把群眾的"吐槽聲"當作改進工作的"信號燈"。只有讓雙腳沾滿泥土,才能在與群眾的朝夕相處中,摸清基層的"脈搏",找準工作的"穴位"。
接地氣,要在"心貼群眾"中辦好實事?;鶎庸ぷ鞯穆淠_點,從來不是亮眼的報表數據,而是群眾臉上的笑容。有些選調生總想著干"大事",卻對群眾的"小事"不上心:對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困惑視而不見,對村民反映的灌溉渠堵塞拖延處理,久而久之,自然與群眾漸行漸遠。而真正溫暖民心的,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舉動:幫獨居老人代繳水電費,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協調解決鄰里宅基地糾紛……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恰恰是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就像云南某村選調生小王,發現村里老人看病要走兩小時山路,便主動對接鄉鎮衛生院,每月組織一次"巡回義診",還自費學習基礎護理知識,成了村民口中的"小棉襖"。民心是桿秤,你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你放在眼里。
接地氣,要在"放下架子"中學會成長。剛走出校園的選調生,難免帶著"天之驕子"的優越感,但若放不下架子,就融不進鄉土。有的干部開會必念"稿子",群眾聽著別扭,自然不愿掏心窩。而那些快速成長的選調生,都懂得"蹲下身子"向群眾學習:向老支書學調解矛盾的"土辦法",向致富能手學因地制宜的"金點子",在"甘當小學生"的心態中褪去青澀。陜西某鎮選調生小李,剛到任時用"PPT匯報"向村民介紹產業規劃,臺下反響寥寥。后來他跟著村支書蹲在果園里,用"一畝地能多收多少斤蘋果""能多賺多少錢"的實在話講解政策,很快贏得了村民支持?;鶎邮亲詈玫恼n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放下身段、甘當學徒,才能在實踐中練就"真本領",在服務中實現"快成長"。
選調生的"選調"之路,本質上是與群眾"雙向奔赴"的過程。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對群眾的感情有多深,群眾回饋的信任就有多沉。唯有始終保持"歸零"心態,以"小學生"的姿態接地氣、通下情,用腳步丈量責任,用真心溫暖民心,才能在基層的廣闊天地中,書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青春答卷。(高縣政協:何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