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節氣過后,臺風天氣增多,雨水頻繁導致環境濕度過大。外濕過盛容易影響人體內部濕氣代謝。
脾胃功能主導人體水濕運化,當外界濕度過高或脾胃自身運化能力不足時,會導致多余水濕停滯在體內,形成內濕。
濕氣重常見的表現有:身體感覺沉重、乏力困倦、食欲不振、飯后腹脹、惡心感、舌苔厚膩(白或黃)、大便稀軟不成形、部分人會出現肢體輕微水腫。
針對這一季節特點,今天,邀請到李盛青主任,來給大家分享兩款操作簡便、適合家庭制作的祛濕食療粥。
第一款:茯苓粥
材料:茯苓粉20克,粳米100克,鹽、生姜粒適量。
做法:
1、粳米淘洗干凈,和茯苓粉一同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
2、大火煮沸轉小火熬煮,直至米粒軟爛成粥。
3、加入少量鹽和生姜粒,攪拌均勻即可。
每日2次,可作為早晚餐食用。能健脾祛濕,幫助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體內多余水濕代謝,減輕腹脹、食欲不振、乏力等濕重不適。
第二款:冬瓜粥
材料:帶皮冬瓜100克,粳米100克。
做法:
1、冬瓜帶皮洗凈,切成小塊。
2、冬瓜塊與淘洗干凈的粳米一同放入砂鍋。
3、加水小火慢煮,直至冬瓜軟爛、米粒熟透成粥狀。
每日上、下午隨意服食。能利水滲濕,幫助排出體內多余水分,對緩解濕重引起的浮腫感、身體滯重感有一定幫助。
食療雖好,但身體反應因人而異。如果濕氣重的情況比較明顯,或者伴隨其他不舒服,還是需要專業診斷。
門診案例分享
45歲鄧先生,連續兩年每到雨季就出現嚴重反酸、燒心、胸骨后灼痛,伴有腹脹、食欲差、大便粘膩。
診見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淡,苔白厚膩,辨證為脾虛濕困證。
治療以健脾化濕、和胃降逆為主,開方:黨參、白術、茯苓、陳皮、甘草。配合飲食調整。
服藥一周后,反酸、燒心次數明顯減少。兩周后,胸骨后灼痛感基本消失,腹脹減輕。
一個月后復診:反流癥狀基本控制,食欲改善,大便成形。后續隨訪反流癥狀未再復發,不適感消失。
大暑后潮濕多雨時節,常食茯苓粥和冬瓜粥有助輔助脾胃運化,減輕濕氣過重帶來的不適。
但食療僅做日常輔助,不可代替治療。若濕氣嚴重或癥狀反復發作,建議先經專業中醫辨證后再行調理,切忌盲目自行用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