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于 帆書樊登講書 ,作者 書溫
《情緒革命》一書中說:情緒生病比身體生病更可怕。
一個29歲剛從劍橋大學畢業不久的青年,本該前途似錦,他卻活在深度絕望中。
他總是在擔心有什么不好的事要發生,質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懷疑自己是否真的夠好。
這些想法讓他越發焦慮,越發絕望,終于在他生日不久后的一晚,他感受到了強烈的自殺沖動。
此刻的他離死亡只有一步,離重生也只有一步。
然而,剎那間意識的轉變讓他自此從一個重度抑郁患者變成了一個平和的人。
他就是《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他的這本書不僅拯救了自己,也影響了百萬人的人生,“受益匪淺”是許多人對這本書的評價。
當今社會,人們的焦慮、內耗越來越嚴重,飽受負面情緒的折磨。
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中說:
“當你思維的要求與期望和當下事實之間不再發生沖突時,所有的沖突就會停止。”
當我們可以完全接受當下,不再糾結過去,不再擔憂未來,只活在此時此刻時,痛苦的源頭便會枯竭。
腦中的“噪音”是情緒問題的根源
不知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翻開一本書,看著書上的文字,腦中卻突然會想:
肚子好像有點餓,快中午了,一會兒吃啥; 呀好像還有個任務沒做,下午得趕緊做了; 馬上要大促了,得想想買什么東西……
我們或許早已對這樣的噪音習以為常,卻不曾了解正是這源源不斷的噪音讓人痛苦不堪。
有位網友分享了一段經歷:
她所在的公司兩年前差點倒閉,公司為了尋求發展,瞄準了抖音直播帶貨行業,而她也從編輯部被拉去做抖音編導。
抖音編導需要寫視頻腳本,而她有3年的寫作經驗,還做出了很多爆款內容,所以她覺得轉抖音應該沒那么難。
可赤裸裸的現實是每條視頻的播放量都是寥寥無幾。
一開始做得不好,她還安慰鼓勵自己說,這是正常的,凡事都有個適應的過程。
可后來看著別人慢慢有所起色,想起她之前做的那些爛視頻,她只會一遍遍地罵自己:
你就是個廢物,是個垃圾,你什么都學不會,什么都做不好。
這樣的想法讓她對工作深感絕望,想要逃離。
生活中,人們總是容易過度反芻,給自己貼上各種否定標簽,陷入內耗無法自拔。
面對未來,人們又總是幻想可能發生的事,讓自己永遠被恐懼籠罩。
上次生病,我備的藥吃完了,可病還沒好,對旁人來說這算什么問題,去醫院拿藥不就好了。
可我偏偏不敢去,因為我從沒去校醫院看過病,我怕到了醫院不知道怎么掛號,怕找不到相應科室,找不到藥房,找不到繳費處,怕自己不會用醫保卡。
所以自己硬撐著也沒去拿藥,到了晚上,身體疼得要散架,腦中嗡嗡作響,鼻子不通氣,折騰到大半夜才稍睡一會。
朋友見了我這個狀態,硬是把我逼到了醫院,去了才知道原來自己害怕的問題是多么不值一提。
梁曉聲曾在《忐忑的中國人》中寫道:“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的年代。”
人們將過去的記憶和對未來的恐慌在腦海中排練成一部永遠放不完的電影,卻又沒有設置停止的按鈕。
人們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成了大腦的奴隸,活在一個它不斷投射出恐懼和苦難的世界中,卻又無法逃離。
當下的力量,是生活變好的源泉
埃克哈特·托利在書中說:
“當下這一刻,當時間缺席時,你所有的問題都會消失。苦難只有在時間中才能存在,在當下它無法存活。”
活在當下這一刻,才能不被巨大的消極能量所裹挾。
在《徒手攀巖》這部紀錄片中,主角沒帶任何防護措施,只靠雙手雙腳攀上了3000英尺高的酋長巖。
在攀巖過程中,他渾然忘我,不焦慮、不緊張、不慌忙,全部精力都放在當下,確定每一個腳點和手點,思考每一個腳法。
當一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腦中所有的噪音都會被屏蔽,思緒也會變得有條不紊。
在《心流》中提到一個故事:
里柯·麥德林是一家視聽設備工廠的技工,在裝配線上工作。
他需要在規定的時間43秒內完成一個單元的組裝,每個工作日大約要重復600次。
其他人很快就對這樣的工作感到厭倦了,但他卻很愉快。
因為他跟一名奧運選手差不多,常常訓練自己創造裝配線上的新記錄。
工作時,他就像一名外科醫生,認真地設計配件的安放順序,全神貫注地做好每個動作,因為稍一走神,好幾秒就過去了。
經過5年的努力,他能28秒就裝配完一個單元。這讓他順利得到了領班的賞識和獎金。
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有句臺詞說:life finds a way——當你活在當下,行動起來,生命自會尋找出路。
所有的事情過去解決不了,未來也解決不了,只有當下才能解決。
但人們總是在腦中背負著100件事情的重擔,卻沒有做一件當下就可以做的事。
抗拒當下,回憶過去,幻想未來,才會有無數的問題纏身;
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卻不會有任何問題,因為我們要么是去應對它,要么是去接受它,但不會把它轉變成問題。
與其焦慮重重,不如活在當下,感受內心深深的寧靜,邁出萬里長征的一小步。
與其等待未來變好,不如進入當下創造未來
托利說:“人們總是用一生來等待新的開始。”
人們總在等待更好的工作,等待發財,等待成功,卻又在當下渾渾噩噩。
但未來總要在當下經歷,當下的質量決定了未來的走向。
那如何提高當下的質量呢?
托利在《當下的力量》中提出了如下建議:
1.傾聽大腦,擺脫思維認同
書中提到進入當下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意識的認同大腦中產生的各種聲音。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有意識地傾聽腦中的聲音,但請不要分析它,因為這樣做相當于是用思維去解決問題,這只會創造更多的噪音。
練習多了,某天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沖著大腦中的聲音微笑,就像對待一個頑皮的小孩一樣。
這意味著你不再認真地對待大腦中的聲音,更不會讓它給自己貼上標簽。
2.全神貫注,感受當下
除了傾聽大腦,還可讓自己全神貫注于當下的事,此時你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腦中沒有任何雜念。
在生活中可以通過日常活動做練習,比如,當你上下樓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你邁出的每一步上,留意腿部肌肉發力的感覺,體會腳掌落地時地面給的支撐感,感受呼吸的變化。
再比如,洗手時,感受泡沫在雙手摩擦時的滑膩,體會水流過雙手的感覺,傾聽水流動的聲音。
心無旁騖地投身當下,才能從大腦的噪音中解脫,享受內在的放松。
3.臣服當下,汲取能量
托利說:“臣服是一種順隨生命流動,而不逆流而上的簡單而又深刻的智慧。”
臣服不是聽任事態發展,說就讓自己深陷泥潭吧;不是欺騙自己,說陷入泥潭沒什么不好的。
相反,它讓我們完全接受當下,沒有批判,沒有心理標簽,沒有抗拒,只是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
如果不滿意自己當下的狀況,不妨試著問自己:“我可不可以做些事情來改變這種情況呢?”
如果可以,那就專心做此刻可以做的事,但在情況有所轉變前,請接納當下的事實。
如果無力改變,那就完全接受“此時”和“此地”,觀察內心抗拒的聲音,變化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
托利說:“自我的思維像一艘不斷下沉的船。如果你不及時下船,你將會與船一起下沉。”
許多人仍無意識地認同大腦出現的所有聲音,并對此深信不疑。
如果不能將自己從瘋狂的聲音中釋放出來,他們將會經歷更多的沖突、疾病、絕望和崩潰。
只有將全部的注意力傾注在當下,臣服于當下,才能從紛擾的消極聲音中解脫出來。
當自己解脫了,才能在當下更好地發力,讓生活呈現出最佳狀態。
作 者 | 書溫,靠文字治愈自己,用文字傳遞力量。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