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新聞網消息,2025年7月15日,華盛頓的天空格外晴朗,特朗普站在白宮玫瑰園的講臺上,臉上掛著標志性的勝利笑容。他迫不及待地向全世界宣布了一個"重大勝利"——美國與印度尼西亞達成了一項"歷史性"貿易協議。這個消息像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在全球貿易格局中激起千層浪。根據協議內容,美國將對所有進口的印尼商品征收19%的關稅,而印尼則承諾對美國商品全面開放市場,實行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的"雙零"待遇。更令人矚目的是,印尼還同意購買價值195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包括150億美元的能源、45億美元的農產品以及50架波音飛機。這一系列數字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戰略博弈?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場互惠互利的交易。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興奮地宣稱,這是印尼"首次向美國開放整個市場"。而印尼總統普拉博沃也在隨后回應,表示雙方已達成"互利共贏"的共識。但剝開這層光鮮的外衣,協議的實質內容卻耐人尋味。原本美國計劃對印尼商品征收32%的高額關稅,經過談判后降至19%,看似是美方作出了讓步。然而印尼本地智庫"經濟與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比瑪·尤迪斯蒂拉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從32%降到19%,而在于從0%突然跳到19%。這種關稅跳躍對印尼出口企業而言,無異于一場猝不及防的暴風雨。
印尼總統普拉博沃(資料圖)
印尼漁業加工與營銷企業協會主席布迪·維博沃的擔憂并非沒有道理。他坦言:"哪怕是10%,我們已經很吃力了。"印尼的傳統出口優勢品類——鞋類、成衣、橡膠及毛棕櫚油等,短期內或許還能維持一定規模,但中長期來看,美國產品的大量涌入必將對本地產業形成擠壓效應。印尼青年企業家協會秘書長安加維拉更是直言不諱地指出,考慮到美國市場對印尼出口的重要性,19%的關稅雖然不算亞洲最高,但仍可能對國家產業造成嚴重沖擊。這些來自產業一線的聲音,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在這場看似平等的談判中,印尼實際上處于明顯的弱勢地位。
協議中最引人關注的部分,莫過于印尼承諾在關鍵礦產領域與美國合作。印尼經濟部門官員透露,兩國將在鎳、銅等關鍵礦產的加工方面深化合作。這一細節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的真實意圖——解決美國的"卡脖子"問題。精煉銅作為電網設施、汽車制造等行業發展的必需品,一直是美國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盡管特朗普曾揚言要對所有進口銅征收50%的關稅,但對印尼產的高品質精煉銅卻可能"網開一面"。這種選擇性關稅政策,充分展現了美國在關鍵礦產供應鏈上的焦慮與算計。
印尼總統普拉博沃(資料圖)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一年前,普拉博沃還以當選總統身份將中國作為對外首訪國家,兩國關系被普遍認為處于蜜月期。印尼作為東盟最大經濟體,與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因此,這次突然轉向美國的決定,讓不少觀察家感到意外。印度尼西亞大學東盟—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亨弗里·阿納爾多·拉塞爾警告說,特朗普政府多次以"國家利益"為由繞開國際規則的做法,已經使WTO的協調與約束功能面臨嚴峻挑戰。他建議印尼應主動開拓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同時加強東盟內部及與中國等伙伴的區域經濟合作,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風險。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印尼的這次選擇并非孤例。越南此前也曾傳出考慮對美國實行零關稅的消息,但最終協議遲遲未能落地。有分析認為,越南可能已經意識到被美國"擺了一道"。歷史經驗表明,對美國態度過于軟弱的國家,往往只會招致特朗普政府得寸進尺的要求。日本首相石破茂"對美絕不妥協"的強硬表態,以及歐盟準備的長達206頁的對美反制清單,都展現了不同于印尼和越南的應對策略。這些國家的選擇,或許能為印尼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特朗普(資料圖)
2025年的這場美印尼貿易博弈,折射出后疫情時代全球貿易秩序的重塑過程。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仍在延續,通過關稅大棒和市場開放的雙重壓力,迫使貿易伙伴作出讓步。而印尼等新興經濟體則面臨著艱難的選擇:是屈從于短期利益換取市場準入,還是堅持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普拉博沃所說的"一輪艱難談判",或許正是這種兩難境地的真實寫照。在全球供應鏈深度調整的今天,每個國家的選擇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卑躬屈膝從來換不來真正的尊重,只有保持戰略定力,才能在波詭云譎的國際博弈中贏得屬于自己的發展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