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申報的《泉州市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從全國數百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華環保聯合會推薦的《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案例》。這是該項目繼2023年榮獲全國第十一屆“母親河獎”后,再次斬獲國家級殊榮,成為全國首批38個獲得此項國家級認證的標桿示范項目之一,是晉江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樣本。
2021年以來,針對泉州灣河口濕地(晉江段)面臨的互花米草入侵、海岸生態退化、鳥類棲息地喪失等突出問題,項目以“晉江經驗”為引領,秉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聚力組合攻堅、融合創新、科普宣教等系統性治理舉措,實現了濕地生態的顯著改善。
治理后的泉州灣河口濕地
組合攻堅,踐行生態修復“新路徑”
圍墾清退攻堅戰。建立多部門聯動執法機制,清退圍墾養殖區域達4450畝,有效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生物防治組合拳。運用“水淹防控+紅樹林替代”技術,完成5026畝互花米草整治,2912畝紅樹林修復。
構建生命共同體。營造374畝鳥類棲息地,觀測到鳥類212種,“鳥類活化石”白鶴亞成鳥首現修復區。
融合創新,樹立行業標桿“新模式”
科技賦能。聯合海洋三所、廈門大學等科研院校構建綜合智慧監測系統,開展紅樹林生長周期數字化全過程監測管理。
模式創新。首創“政府+企業+NGO”協同治理機制,向社會引資,為濕地投保,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濕地保護修復“晉江模式”。
價值轉化。聯合探索紅樹林碳匯效應,有效盤活自然資源資產,助推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轉換,構建沿海城市“雙碳”模式。
科普宣教,引領全民參與“新風尚”
打造沉浸式科普教育基地。建設集觀測、科普、互動于一體的鳥類監測站,配備高清觀鳥設備和專業解說系統,生動展示紅樹林的生態功能與保護價值。
研發中小學生研學課程體系。針對性開發20套差異化課程,覆蓋自然科學、環保實踐等領域,獲評晉江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廈門大學晉江濕地校外實踐教育基地。
推動全民參與生態保護行動。開展“濕地日”“愛鳥周”“生態公益日”等系列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濕地生態調查、鳥類行為觀察等實踐,鼓勵企業參與海岸垃圾清理等志愿服務。
三效提增,彰顯海灣治理“新成效”
在生態效益方面,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顯著提升,海岸防災減災能力增強,生物多樣性大幅增加,高潮灘區域植被覆蓋率超 90%,鳥類數量為修復前的2.3倍。
在經濟效益方面,帶動旅游、研學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良性互動,吸引28場親子活動、47次研學科普、73次考察調研團隊來此參觀學習,形成“生態+文旅”產業鏈。
在社會效益方面,項目入選2024年全國十大海洋生態修護典型案例,其模式在全省推廣,成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點,社會綜合滿意度高達99.03分。
此次入選《美麗中國建設實踐案例》是對泉州市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項目的充分肯定,也為全國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晉江樣板”。未來,項目將持續深化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推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共同守護這片藍色海灣,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更多力量。(文/圖 晉江政務 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