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當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站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的聚光燈下,用“垃圾產品”形容中國制造時,一場精心策劃的貿易圍剿已然拉開帷幕。在這場南非德班的G20財長會議間隙,西方七國財長們達成所謂“共識”——誓言“集體應對”中國“產能過剩”,遏制中國經濟影響力。克林拜爾甚至揚言要研究如何“對垃圾產品采取更有力行動”,矛頭直指在歐洲市場日益常見的中國商品。這番言論,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部分西方政客面對全球格局變遷時的失衡心態。
歐盟的貿易保護早已不是紙上談兵。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歐盟累計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超過260起。自2023年《外國補貼條例》生效以來,歐盟委員會幾乎所有的深入審查都精準“瞄準”中國企業。當歐方辯解“并非針對中國”時,恰恰暴露了其掩耳盜鈴的窘境——這正是他們口誅筆伐的保護主義,如今卻成為自己手中揮舞的大棒。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資料圖)
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指控,更像是精心編織的敘事陷阱。若單純以產量、出口量和市場占有率劃線,德國汽車80%依賴出口、空客飛機在華份額超50%,豈非更符合“過剩”定義?但中國并未因此掀起貿易爭端。聚焦新能源領域,真相更為清晰:2024年中國生產1300萬輛新能源汽車,雖占全球產量七成以上,但90%供應國內市場,出口僅占一成,在歐洲市場占有率不過5%。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全球新能源車需求將達4500萬輛,中國新能源產能實為全球綠色轉型亟需的“緊缺產能”和“優質產能”,而非沖擊市場的洪水猛獸。
補貼指責同樣經不起推敲。中國產業補貼集中于研發與消費端,政策透明公平,惠及在華外資企業,符合國際規則。反觀歐盟,才是全球補貼的“重量級選手”。世貿組織多次裁定歐盟在飛機、農產品等領域補貼違規,2018年針對空客的補貼案金額高達220億美元。2021至2030年間,歐盟計劃補貼總額將超過1.44萬億歐元,更設置優先購買歐貨、高“碳足跡”排除條款等歧視性規則,為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來投資者構筑無形高墻。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資料圖)
德國財長在指責中國的同時,其焦慮根源早已寫進歐盟自己的診斷報告。歐洲央行前行長德拉吉領銜的報告《歐盟競爭力的未來》直指病灶:創新投入不足、市場割裂、能源成本高企、地緣風險加劇——這些內生困境無一與中國相關。當中國憑借技術創新、產業鏈整合與充分市場競爭贏得優勢,部分歐洲政客卻選擇筑墻設卡,幻想通過關稅壁壘挽回頹勢。這種“抱薪救火”式的自救,非但不能“去風險”,反將加速歐洲經濟陷入困局。
諷刺的是,克林拜爾一面攻擊中國,一面急切呼吁結束與美國的貿易爭端。特朗普威脅8月起對歐盟產品征收30%關稅,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警告這將扼殺歐洲經濟復蘇。歐盟雖擬對720億美元美國商品祭出反制關稅,但內部分歧嚴重。西方貿易聯盟在圍堵中國與內部撕裂間首尾難顧,恰似克林拜爾矛盾表態的縮影——既要“公平協議”,又警告“不能不惜一切代價”。
特朗普(資料圖)
中歐建交五十年之際,“吃虧論”的喧囂背后,實則是競爭力下滑引發的集體焦慮。當中國視歐洲為“相互成就的伙伴”,不斷注入建設性力量時,部分歐洲政客卻沉溺于零和博弈的舊夢。歷史的經驗反復證明:保護主義的高墻終將困住筑墻者自己。唯有打破認知藩籬,以開放心態推進平等合作,才能找到穿越經濟迷霧的真正航向。畢竟,把伙伴的進步視為威脅,從來不是通往繁榮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