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注定成為中國銀行業發展的關鍵分水嶺。在監管政策強力引導下,A股上市銀行掀起史無前例的分紅浪潮,中期分紅總額突破2000億元。這場資本盛宴背后,是銀行股上半年“過山車”式的市場表現——申萬銀行指數先沖高15.2%,創下歷史峰值,又在7月迎來連續回調。
千億分紅“現金牛”:銀行股除權后穩健填權,長線資金搶籌推升新高
2025年上半年,銀行板塊的分紅力度持續領跑市場,年度累計現金分紅總額達4206.34億元,工商銀行以1097.73億元的全年總派息額位居首位,建設銀行每股分紅0.197元為同業最高。國有大行股息率普遍超4%,建設銀行達4.44%,顯著高于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紅落地后,銀行股的股價變化呈現出“短期調整、長期穩健”的特征。
從短期看,分紅實施后股票會進行除權除息處理,股價會因每股凈資產的攤薄出現技術性下跌。例如工商銀行在分紅到賬日,股價從除權前的5.8元跌至5.5元左右,部分短線投資者因“股價下降”的直觀感受選擇離場,導致單日成交量放大15%,但這種波動更多是規則性調整,并非基本面變化,除權后銀行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等核心指標并未改變,反而因現金分紅的確定性,吸引了大量“存股收息”的長期資金。
從長期看,高股息的持續性支撐了股價的穩定性。以國有大行為例,其股息率中位數達4.07%,遠超10年期國債收益率,這種“類債券”屬性讓銀行股成為險資、社保等長線資金的配置核心。
據公開數據顯示,分紅方案公布后,工商銀行的機構持股比例從35%升至38%,農業銀行的北向資金持倉量增加12億股,資金的持續流入逐步抵消了除權帶來的短期沖擊,6月末時,五大國有行股價均刷新歷史新高,印證了高股息資產的長期吸引力。
13.1%漲幅奪行業亞軍,“改革+高股息”雙線領跑
2025年上半年,銀行板塊以13.1%的漲幅在申萬一級行業中排名第二,42只銀行股中41只收漲,僅鄭州銀行小幅下跌,整體表現亮眼。
從個股看,“改革派”與“高股息派”雙線領跑。浦發銀行憑借新任管理層推動的業務改革,上半年股價大漲34.89%,成為板塊“漲幅王”;青島銀行因大股東擬增持的利好刺激,股價上漲32.43%,位列第二。國有大行雖漲幅不及部分股份行,但表現穩健——工行、農行、建行股價均漲超12%,且在6月末集體刷新歷史最高價,其中建行股價突破8元,較年初漲幅達15%。
這一波行情的驅動邏輯可歸結為三點:一是“避險屬性”凸顯,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背景下,銀行股低估值(上半年市盈率中樞5.8倍)、高股息的特征成為避險資金的“港灣”,險資在二季度增持銀行股規模超500億元;二是政策預期支撐,市場普遍認為央行將通過非對稱降息等工具緩解銀行凈息差壓力,一季度銀行業凈息差環比收窄幅度已從0.15個百分點收窄至0.08個百分點,印證了政策調節的效果;三是“紅利資產”的持續熱度,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銀行股“每年穩定分紅”的確定性被放大,部分投資者甚至將其視為“類存款”配置,推動板塊資金沉淀效應增強。
上半年銀行股的行情并非一路坦途,從年初至4月28日板塊累計上漲18%,但5月后出現回調,截至6月末漲幅收窄至13.1%,“先漲后跌”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切換。
第一階段是資金與預期共振導致的上漲行情。高股息策略被無限放大,國有大行4%以上的股息率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利差突破2.4個百分點,這種“無風險套利空間”吸引了大量追求絕對收益的資金。以郵儲銀行為例,其2.102元/10股的分紅方案對應股息率4.2%,一季度股東戶數環比增加12萬戶,股價在4月中旬一度突破7元,較年初上漲23%。
第二階段是多路資金集中涌入推動持續上漲行情。險資、南向資金與國資形成“合力”,例如平安系在二季度30次增持工行、農行等港股,南向資金單季凈買入建行港股249億港元,青島銀行、蘇州銀行等城商行獲地方國資增持超5%。資金的集中流入直接推動板塊估值修復,銀行股平均市凈率從年初的0.5倍升至0.7倍,接近歷史中樞水平。
第三階段時經濟復蘇的間接利好支撐上漲。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2%,企業信貸需求回暖,銀行業新增貸款規模達6.3萬億元,同比多增8000億元。其中制造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零售貸款不良率環比下降0.1個百分點,資產質量的改善強化了市場對銀行盈利的信心。
上漲階段中穿插著短期回調行情,主要系以下三個原因:一是銀行一季報公開后,六大行中,工行、建行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分別下降3.99%、3.99%,營收降幅超3%,部分股份行如民生銀行凈利潤增速從去年四季度的5%降至1.2%。業績披露后,市場對“凈息差收窄拖累盈利”的擔憂升溫,4月最后一周銀行板塊資金凈流出達280億元。
二是經過前期上漲,銀行股的“性價比”有所下降,估值修復接近尾聲,板塊市盈率從5倍升至7倍,接近近五年80%分位,部分資金選擇“落袋為安”。例如前期漲幅較大的青島銀行,5月單月換手率達150%,股價回調12%,反映出短期獲利盤的離場。
三是市場風格切換的沖擊。在4月底財報披露完成后,科技、新能源等成長板塊因“業績無雷”預期升溫,吸引資金從防御性板塊流出。5月銀行板塊日均成交額較4月下降25%,而創業板指成交額環比增長30%,資金分流直接導致銀行股缺乏持續上漲動能。
2025年下半年銀行股展望:政策與經濟平衡下的結構性機會
由于近期出現了“先漲后跌”的行情,下半年銀行股表現成了投資者的關注點,業內人士向筆者表示,下半年銀行股的表現將取決于“政策力度”與“經濟韌性”的平衡,板塊大概率呈現“震蕩中樞上移”的格局,結構性機會多于整體性行情。
首先,宏觀經濟與政策是最關鍵的變量,若下半年出口數據因美國關稅緩沖期到期承壓,可能拖累制造業信貸需求,進而影響銀行對公業務;但消費復蘇若超預期(如社零增速突破6%),零售貸款占比高的銀行(如招行、平安銀行)將受益。目前市場預期三季度GDP增速5.0%,經濟的“弱復蘇”基調下,銀行股更可能呈現“防御為主”的特征。
根據市場預期,央行年內仍有一次降息可能性,但大概率延續“非對稱降息”策略,LPR降幅或小于存款利率降幅,以保護銀行凈息差。若1年期LPR下調10BP、存款利率下調15BP,銀行業凈息差有望環比持平,避免盈利進一步承壓。
券商人士向筆者透露,下半年銀行業內部的分化還將加劇,國有大行的“壓艙石”屬性仍強,其龐大的客戶基礎與低不良率(平均1.12%)能抵御經濟波動,適合長期配置;股份行與城商行則需關注“特色業務”的突破:如興業銀行的綠色金融、江蘇銀行的科創企業服務,若能在細分領域形成壁壘,有望獲得估值溢價。
其中最需保持警惕的是房地產行業的不確定性仍可能傳導至銀行。截至一季度,銀行業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同比下降3%,但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環比微升0.03個百分點,若下半年房企債務違約增加,部分區域城商行的資產質量可能承壓。
根據市場上券商研報以及業內人士推薦,以下幾只銀行股具備較強的確定性與彈性:一是浦發銀行,新任管理層推動的“對公業務輕型化+零售業務場景化”戰略成效顯著,上半年營收同比止跌回升1.2%,股價上漲34.89%。隨著信用卡不良率降至1.8%、科技投入占比提升至3.5%,改革紅利有望持續釋放,目標價看至15元。
二是興業銀行,作為投行業務的“隱形冠軍”,一季度投行收入同比增長22%,綠色信貸余額突破2萬億元,在政策支持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業務空間廣闊。當前市盈率6.8倍,低于股份行平均水平,估值修復潛力大。
三是江蘇銀行,其兼備高股息與區域優勢,4.7%的股息率在城商行中排名前三,扎根長三角的區位優勢使其制造業貸款不良率僅0.9%,并且近期的“蘇超事件”也將其熱度推上了新高度。上半年股價上漲25%,若下半年區域經濟持續復蘇,有望沖擊10元關口。同理還有成都銀行,作為四川基建投資超3萬億受益者,不良率0.66%也處于行業最優階層,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地域優勢。
四是建設銀行,作為國有行中的“成長股”,定增募資500億元補充資本后,基建貸款投放能力增強,一季度基建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5%。作為南向資金第一重倉股,其港股流動性優勢明顯,A/H溢價率收窄至15%,安全邊際較高。
五是農業銀行,股息率5.2%,存款成本率1.72%處于行業最低,縣域貸款占比37%抗周期性,屬于強高股息防御型類股票。同理還有渝農商行股息率6.1%,PB僅0.45倍,成渝債務化解改善其資產質量,也屬于很好的關注對象。
從時間節點和策略上看,在2025年Q3可以優先配置農業銀行、渝農商行等穩定性更強的股票,防御市場波動。在Q4可以切換至江蘇銀行、成都銀行,建設銀行等成長性更強的股票,博弈經濟復蘇。
2025年的銀行股市場揭示了一個核心規律:分紅能提振估值,但無法替代基本面。隨著行業分化加劇,只有兼具“高股息安全墊+區域經濟彈性+財富管理轉型”三重優勢的銀行,才能穿越周期波動。投資者需在政策紅利與盈利現實中精準平衡,方能收獲銀行股這朵“帶刺玫瑰”的持久芬芳。正如中信證券明明所言:“不是所有銀行都叫核心資產,但核心銀行必定重塑資產價值。”下半場的哨聲已吹響,布局正當時。(本文首發于Barron's巴倫中文網,作者|李婧瀅,編輯|蔡鵬程)
更多對全球市場、跨國公司和中國經濟的深度分析與獨家洞察,歡迎點擊https:/www.barrons.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