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的重慶,太陽剛爬上山頭就火辣辣的。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顆青蔥合力助農”實踐團的同學們背著行囊,走進了萬州區恒合土家族鄉箱子村。剛到村口,就聞到一股淡淡的煙草香——原來,村里的煙葉加工廠正在趕工,村民們正忙著給煙葉分級、打包。
“這些煙葉要趁晴天曬干,不然容易發霉。”村支書方遠軒一邊給同學們帶路,一邊解釋,“這是咱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就是加工起來太費人力了。”實踐團的同學們一聽,立刻說:“方書記,我們來幫忙!”
(如圖為團隊成員幫忙做農活 彭俊博供圖)
煙葉加工廠是一間寬敞的瓦房,里面整齊地擺著一排排竹架,架子上掛滿了金黃的煙葉。村民們正蹲在地上,把煙葉按大小、顏色分成三等級。來自人文學院的唐梵洋同學學著村民的樣子,拿起一片煙葉仔細比對:“這片顏色深,是一級;這片有點蟲眼,得算三級。”旁邊的向大嬸笑著糾正:“丫頭,不光看顏色,還得摸厚度,厚的煙油多,賣價高。”
(如圖為隊長胡洋舟視察機器 易貞寧供圖)
同學們學得認真,不一會兒就汗流浹背。煙葉加工廠里沒有空調,只有兩臺舊風扇在慢悠悠地轉,空氣里彌漫著煙草和汗水的味道。來自外語專業的彭俊博同學平時在學校連礦泉水瓶都很少擰,現在卻蹲在地上一干就是兩小時,手指被煙葉染成了黃褐色。“原來一片煙葉要經過這么多道手,才能變成煙絲。”他甩了甩酸麻的胳膊,“農民伯伯太不容易了。”
(如圖為與村民交流 胡洋舟供圖)
中午休息時,實踐團的技術骨干們沒閑著,跟著村會計去了村里的農機房。農機房里擺著幾臺舊機器,有脫粒機、粉碎機,還有一臺半舊的插秧機。“這脫粒機是前年買的,老卡殼;那插秧機更別提了,坡地根本用不了。”村會計嘆了口氣,“買時花了不少錢,現在成了擺設。”
胡洋舟同學拿出卷尺、筆記本,仔細測量機器的尺寸,記錄下型號、購買時間、故障情況。“這脫粒機的篩網太密了,容易堵;插秧機的輪子太窄,坡地容易打滑。”他邊記邊分析,“這些問題都能改,我們回去畫個圖紙,下次來給大伙修修。”
旁邊的老農機手譚大叔湊過來看:“后生,你真能修好?上次請人來修,說這機器‘水土不服’,咱這坡地用不了。”胡洋舟拍著胸脯保證:“大叔您放心,我們學的就是這個!保證讓它在咱這坡地上‘服服帖帖’的。”
下午,實踐團的同學們又去了幾戶煙農家里走訪。在向大爺家,墻上掛著一張“煙葉種植日歷”,上面密密麻麻記著播種、施肥、采摘的時間。“今年雨水多,煙葉長勢不如去年,估計要少收兩成。”向大爺愁眉苦臉地說,“要是有法子能讓煙葉少生病、多結果就好了。”
來自生物技術專業的周江同學立刻拿出手機,查了查箱子村的氣候數據:“大爺,咱這濕度大,容易生‘黑斑病’。下次播種前,把種子用溫水泡一泡,再拌點除菌藥,就能少生病。”他還把配方寫在紙上,遞給向大爺:“這藥不貴,村里的農資店就有賣。”
離開向大爺家時,天色已經擦黑。實踐團的同學們坐在村委會的院子里,借著路燈整理白天的資料。胡洋舟看著大家曬得黝黑的臉,笑著說:“今天雖然累,但值!咱不光幫老鄉干了活,還找到了能幫上忙的地方。”易貞寧也跟著點頭:“明天咱再去看看村里的茶園,說不定還有新發現呢。”
村支書方遠軒端著一盤西瓜過來,笑著說:“你們這些城里娃,能吃這份苦,真不容易。有你們幫忙,咱村肯定能越來越好!”同學們接過西瓜,甜在嘴里,暖在心里——原來,青春的味道,不僅有校園的書香,更有田間地頭的汗水與甘甜。
通訊員 陳永豪 周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