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錦西情報站
李清軍
1947年初,東北人民解放軍經歷了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攻北守”的戰略計劃,戰場形勢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冀、察、熱、遼中央分局社會情報部決定將寧城情報站遷到錦西縣暖池塘村,為即將到來的戰略決戰做準備。派遣吳雨、劉茂田、席山、張劍飛等干部和部分關系人從赤峰向錦西暖池塘村出發,組成錦西情報站,對外稱錦西公安局,對內稱“長城通訊社”,直接受冀、察、熱、遼軍區司令程子華領導(程子華調走后由黃克誠領導)。
攻打錦州全景畫
情報站基本情況
當時錦西情報站駐在暖池塘村后街戴家駒老家和蔣風波家,原天津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吳雨同志和原北京市副市長安林同志先后擔任過該站站長。
情報站分為內勤和外勤兩組,內勤組負責情報人員派遣和情報轉送,負責人為柳松(曾任北京公安大學教務長),同時配備電報員和譯電員各一人。外勤又分為錦州、錦西、興城綏中三個組,共有情報員30余人。外勤組的主要任務是收集錦州至山海關段的國民黨軍的軍事情報,包括駐軍番號、兵種、武器裝備、防御工事、人數、調動等。收集情報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打進去”和“拉出來”兩種方法,“打進去”即將情報人員打入國民黨內部獲取情報,“拉出來”是把國民黨內有爭取條件的人員拉出來,為經過教育后為我服務。
當年情報站遺址
當時的聯絡地點有以下幾處:一是錦西縣虹螺峴鎮西邊的英守屯和虹螺峴鎮“春生堂”藥店張守衡家,二是錦州市內“大德堂”藥店,三是錦州東門外一個姓朱的水果攤(朱于1948年夏叛變被處決),四是錦州北街張志恩父親家,五是錦州市北二街戴家駒家。
錦州是國民黨重點駐防地區,也是情報站重點收集情報的方向。當時錦州情報組又分為三個小組,由情報站領導直接負責,他們之間互不聯系,第一組由交通員戴淑蓮和情報員鄧行方、戴家駒組成;第二組由交通員張樹恩、張守衡和情報員張志恩組成;第三組由交通員孟憲章和情報員李瀛洲、李印昌、金漢卿等人組成。
打入國民黨內部,搜集情報
1947年春,情報站派遣李瀛洲打入國民黨駐錦州翁牛特旗黨部當了秘書,后又任軍統局錦州諜報隊隊長。李瀛洲利用諜報隊長的公開身份,通過發展“家理教”(在東北一種青幫,在教的人稱為“老潘家人”)的形式,在諜報隊內部吸收了8名進步青年為諜報員,分為兩個小組第一組組長金漢卿(國民黨諜報小組長),第二組組長李印昌(國民黨諜報小組長)。李瀛洲等人雖然身在虎穴,但是卻非常鎮定,經常利用公開身份分別活動于國民黨的下級軍官和士兵中間,收集有價值的情報。錦州解放前夕,李瀛洲等繪制了一份《錦州城防圖》經由交通員送到情報站。不僅如此,他們還組織情報人員通過解放區往國統區運送大量的煙土,換回我軍急需的布匹和醫藥,為我軍順利攻克錦州立下了功勞。孟憲章老人回憶這段往事時說:“那時我們干得很好。在國統區沒人敢管,到解放區更是隨便”。
國民黨軍隊兵力圖
1947年7月,情報站派遣情報員張志恩打入國民黨錦縣(凌海市)政府軍事科任科員,活動于錦縣國民黨軍政各界人中,利用可能的機會宣傳共產等的方針、政策,同時搜集國民黨軍事、政治、人事、后勤等各方面的情報,由他的哥哥張樹恩、醫生張守衡將情報送到情報站。1947年秋,國民黨駐錦州部隊征集錦州市、錦縣等地的民眾在錦州周圍修筑綿延40里長的城防壕,錦縣政府派遣張志恩前去檢查工程進度,他乘機搜集了工事上碉堡內部構造,回家后繪制成圖,由張樹恩及時送到了情報站,受到了上級的嘉獎。
情報員鄧行方(又名鄧干)是畢業于東北講武堂的原東北軍軍官,“盧溝橋事變后”傾向于我黨,抗日戰爭期間曾到八路軍太行分區進行學習三個月,接受馬列主義教育,畢業后回東北軍任副團長,他用畢生積蓄購買部分新式武器,準備必要時啟用,被其上司察覺將其調出該團,半生積蓄付之東流。1947年,情報站通過內線關系與鄧行方建立聯系,組織決定讓鄧行方繼續留在國民黨軍中為我工作。鄧行方通過原來講東北武堂老師——國民黨遼西“師管區”(相當于武裝部一類的機構)司令黃大定的關系,打入國民黨錦州“師管區”任中校參謀。鄧行方除了做國民黨上層人員的爭取工作以外,還利用中校參謀的身份了解錦州城防設施、人員配備、武器裝備等情況。鄧行方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為我黨我軍搜集了大量情報,并親手繪制了《國民黨軍隊錦州城防設施圖》。錦州解放前夕,由于當時師管區軍官楊建華(錦西暖池塘人)的告密,情報站領導決定讓其撤出城外,但是當時錦州西街南山炮兵指揮所的情況還沒有搞清楚,會給我攻城部隊造成大量傷亡,他決定要將情況搞清楚后再撤離。他留給組織的話是“寧可犧牲也要完成這個任務”,結果不幸被捕。
國民黨軍錦州城防圖
國民黨第八軍55師錦州布防圖
情報員戴家駒是錦州高中學生,愛好文藝,與鄧行方同為錦西暖池塘村人。鄧行方到錦州后找到同鄉戴家驥,在鄧的啟發教育下戴家全家包括:戴家驥(兄)、戴家駒、戴淑蓮(妹)、郝素英(妻)同時加入情報站工作。按照鄧行方的安排,戴家驥回老家暖池塘村,戴家駒退學到合成小學任教師,同時參加了錦州電影院主辦的青年文藝隊,借以更廣泛的接觸國民黨青年,搜集情報,當時年僅16歲的妹妹戴淑蓮擔任交通員,從此戴家成為聯絡點。
2013年作者采訪當年的交通員戴淑蓮老人
錦州、錦西一帶當時尚未解放,情報站為了搜集、核實重要情報,情報站的領導同志經常親自到國統區活動。1947年冬,站長吳雨和副站長劉茂田帶領部分工作人員去邊緣區虹螺峴鎮活動,遭到國民黨“花子隊”(國民黨的政治土匪武裝)的襲擊,吳雨指揮全站同志邊打邊撤,副站長劉茂田體弱跟不上隊伍,吳雨一面用手槍還擊,一手拉著劉茂田,硬是從敵人追擊中安全撤出。1948年春,內勤負責人柳松、張劍飛去核實一個情報時,被敵人圍困在一個院子里,戰斗打得得十分激烈,最后柳松只剩下一顆子彈準備自用,千鈞一發之際,國民黨卻疏忽大意沒有搜查到,得以生還。
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機智巧妙傳送情報
交通員張守全、張守衡是張志恩組的交通員。張守全是位普通的農民,每次通過錦州城門都要受到哨兵刁難,在第三次通過時國民黨哨兵想從他身上撈點“油水”,在不搜身的情況下將他痛打一頓,致使三根肋骨折斷,在關押了十多天后被保釋出來,出獄后他立即將信件送到指定地點。張守衡是位中醫師,他巧妙地利用醫生身份為情報站傳送情報達兩年多,往返于錦州和虹螺峴之間達50多次,每次都能順利地將情報送到。回憶那段時光時說:“去時把信藏在衣襟或棉絮里,回來就藏在中草藥里,敵人很難翻到。同時我有‘三件寶’:一是國民黨員證;二是國民黨錦西縣長李煥忠的證明;三是中醫師的證明,憑著這三張證明就可以自由出入錦州城。”
戴淑蓮是位年僅16歲的中學生,利用中學證明將情報藏在書包或女孩專用物品中,始終安全地通過敵人的哨卡。1948年九月底,錦州解放前夕,副站長劉茂田交給她一封緊急信件說:“我軍十月中旬解放錦州,這封信必須在總攻發起前交給鄧行方,讓同志們盡快撤出。現在錦州城封鎖十分嚴密,沿途都是莊稼地,路上多加小心!”。當戴家駒的母親聽到后毫不猶豫地說也要一同去。戴老太太是一位小腳女人,她們母女一路上受到國民黨軍、警、憲、特的多次盤查,歷經三天,步行一百多華里,將信件送到指定地點。
張樹恩是張志恩的哥哥,每次轉送情報都趕著小驢車,同時把情報藏在車上的貨物或農具里,敵人根本搜查不到。1947年11月和1948年3月兩次執行護送李連興前往暖池塘村的任務,一路上他們二人以主仆相稱,配合得相當默契。孟憲章是李瀛洲組的交通員,由于他有國民黨軍隊的諜報證件,敵人更是難辨真偽,通過關卡一律放行。
被捕后的斗爭和我方及時營救
1948年下半年,錦州解放前夕,由于形勢需要,我方情報人員加緊工作,活動頻繁,加之個別人的告密,引起敵人的察覺,錦州三個情報小組十幾名同志被國民黨軍機關和特務機關逮捕。
1948年國民黨派軍官杜成立任錦縣縣長,張志恩通過秘書室的文書查閱并抄錄了杜成立的履歷,準備送往情報站時被懷疑,逮捕押往國民黨93軍18師特務連。他們首先讓張志恩觀看特務毒打犯人的場面,但張志恩始終不承認是共產黨的情報人員。惱羞成怒的特務對張志恩兩次施以電刑,第二次電刑由于電流過大張當場就被電暈,在剛剛蘇醒時,特務問:“你們的組織都有誰”張回答道:“我真的不知道,我不能瞎說…”經過多次審訊,張志恩始終沒有暴露黨的機密。最后敵人將他關押起來,不久組織通過關系將其保釋出獄,出獄后他將獄中見聞寫成材料交給情報站,情報站領導給予充分肯定,命令其回錦縣繼續為黨繼續工作。
由于同是暖池塘村人國民黨軍官楊建華的告密,1948年10月1日,國民黨錦州警備司令部將鄧行方、戴家駒、戴淑蓮、郝素英和戴家駒的叔伯哥哥戴家瑞同時逮捕,關押在一個臨時監獄中,幾天后轉到“偽錦州專賣署”舊址關押。
在獄中敵人對鄧行方進行百般利誘:“你是東北軍講武堂畢業,出身好(鄧的叔丈人當過華北行轅主任),與他們不同…”鄧行方斬釘截鐵回答“我是為正義、為真理、為解放人民,我是光榮的。你們是殺人的…”敵人見軟的無效,就給鄧行方同志“上大掛”、 “灌辣椒水”、“坐電椅”等酷刑,用通紅的烙鐵烙他,但是鄧行方同志始終沒有屈服。戴家駒被捕入獄后敵人輪番審問,但是戴家駒始終是一句話:“我是知識青年,我無罪”來回答。敵人用圓木壓他雙手,并把他綁在大樹上用皮鞭抽,他始終不屈服。在獄中,鄧行方和戴家駒還鼓勵入牢中的戴淑蓮、郝素英:“你們不要怕,你們沒事…”
鄧行方、戴家駒的被捕讓情報站領導非常著急,副站長劉茂田聞訊后立即報告上級,通過各種地下關系設法營救,但是局勢發展太快,在錦州被完全攻克的前一天(1948年10月14日)他們兩人英勇就義,鄧行方烈士終年46歲,戴家駒烈士年僅23歲。
戴家駒烈士
情報員李連興在敵人大搜捕時逃出錦州,在到達高橋鎮時被捕,敵人將其押回錦州,受盡毒打,但敵人始終沒有證據,直到錦州解放時才獲救。李瀛洲小組成員也在大搜捕中入獄,組織上一面設法保護他們,一面積極營救,僅用18天就全部營救出獄。
歷史功勛
錦西情報站從1947年2月建立,到1949年初撤銷,共兩年時間,獲得、傳送情報數百份,為我人民解放軍取得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在遼沈戰役前夕獲得了許多重要情報,基本上掌握了國民黨軍的動態,為我軍順利攻克錦州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們中有兩名同志獻出了光榮的生命,許多人坐過敵人的監獄,受過敵人的毒打。情報站原站長吳雨同志后來評價說:“鄧行方、戴家駒、李連興等同志,對黨無限無比忠誠,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們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增添了光彩。”
后來擔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的安林同志題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