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明星因代言產品引發爭議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國家一級演員王麗云近期遭遇的“被代言”事件卻堪稱典型。這位以“國民婆婆”形象深入人心的藝術家,近日因抖音染發熱銷品牌“侗染”的違規操作陷入輿論漩渦,其肖像權被濫用的背后,折射出直播電商時代愈演愈烈的商業亂象。
根據編號110108195312255729的《肖像授權書》顯示,王麗云曾于2023年2月2日至2025年2月1日期間,授權鄭州染美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特定范圍內使用其肖像。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者張先生在2025年3月購買的侗染產品,仍顯著標注“王麗云推薦”字樣,這一時間上的明顯錯位,直接違反了《廣告法》第二十八條關于虛假宣傳的禁止性規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更值得玩味的是,授權合同明確限定了平面媒體的使用范圍,而侗染品牌在抖音直播間的視頻宣傳中,多次剪輯王麗云過往影視作品片段進行商業推廣。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操作,不僅突破了授權邊界,更涉嫌構成《廣告法》第九條禁止的“變相使用國家機關名義或形象”行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在法律糾紛的表象之下,侗染產品本身存在的合規性問題更為觸目驚心。消費者張先生購買的200ml裝“侗染黑發啫喱”,其標注的國妝特字20240079號,經藥監局查詢竟指向廣東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俏能黑發啫喱(自然黑)”。這種“一號多用”的套證行為,不僅違反《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關于產品備案的規定,更暴露出該品牌“借殼上市”的非法經營模式。
更令人擔憂的是,該產品實際固色效果與宣傳嚴重不符,染發后三天即出現明顯掉色現象。這種“宣傳天花亂墜,效果一地雞毛”的套路,與佛山市場監管部門2024年查處的虛假廣告案例如出一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黑貓投訴平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針對侗染染發劑的投訴已超過3000條,涉及過敏反應、虛假宣傳等多個維度。
公開資料顯示,成立于2018年的侗染品牌,在短短六年間實現月銷售額破6500萬元的“逆襲”,其背后隱藏著一條精心設計的商業路徑。2024年新京報曝光的“成分與備案不符”問題,與此次套證事件形成證據鏈閉環,揭示出該品牌通過“擦邊球”營銷快速占領市場的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該品牌名稱與侗族文化存在微妙關聯。在貴州肇興侗寨等地,侗族藍靛染技藝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正通過文旅融合實現創造性轉化。而侗染品牌卻將民族文化符號異化為商業噱頭,其產品實際生產卻由廣東代工廠完成,這種“文化搭臺、商業唱戲”的操作,與貴州非遺工坊的規范化運營形成鮮明對比。
從法律層面分析,侗染的行為已構成三重違法:其一,超期使用肖像權違反《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條;其二,虛假宣傳觸犯《廣告法》第二十八條;其三,套證生產涉嫌《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的銷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罪。參照佛山市場監管部門對同類案件的處罰標準,侗染可能面臨最高50萬元的罰款,并需承擔消費者退一賠三的民事責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王麗云團隊在2024年7月曾發表嚴正聲明,明確否認與“苗染”“侗族”等品牌的合作關系。此次事件中,品牌方通過混淆品牌名稱、剪輯影視片段等手段制造關聯,其行為已涉嫌構成《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規定的“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此次事件暴露出直播電商領域的監管漏洞。根據《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第二十條,平臺方應對商家資質進行核驗,但抖音平臺對侗染旗艦店的“俏能”套證行為未能及時識別,反映出平臺審核機制的滯后性。
在法律追責之外,更需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建議借鑒貴州非遺工坊的“種植-生產-銷售”閉環模式,對染發類產品實施從原料采購到終端銷售的全鏈條追溯。同時,可參考廣東時裝周將非遺元素與現代設計結合的成功經驗,引導品牌通過合法合規手段實現文化價值轉化。
這場風波最終如何收場,不僅關乎王麗云個人的名譽權保護,更考驗著直播電商行業的治理智慧。當商業利益與法律底線發生碰撞,唯有堅守法治精神,才能守護消費者權益與市場秩序的雙重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