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蕪湖市區弋磯山江邊的蕪湖水位站升級改造已基本結束。這座全國首批百年水文站,到底是如何時刻測報水位的呢?7月21日上午,大江資訊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和揭秘。
記者來到弋磯山江邊升級改造后的六角亭。六角亭就是蕪湖水位站的主體。在大礱坊水文站負責人馬維等工作人員陪同下,記者進入六角亭內,只見里面僅擺放著一個白色“大箱子”。
“這叫水位自記井臺,是由蕪湖水文水資源局曹潤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發明的自記井外觀專利,里面放著水位測報設備。”馬維介紹完,打開箱子上的門,只見幾臺設備靜靜陳列在其中。
“這是浮子水位計,由鋼絲懸索垂下去抵達水面,一端掛著平衡錘,一端掛著浮筒,通過兩端力量變化帶動這個上方的圓形碼盤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然后水位數字會顯示出來。”工作人員表示。
鋼絲下方是中空的,叫水位自記井,所以懸索可以一直連通到水下。從六角亭外面看,底部正下方的圓柱體就是水位自記井,懸索就在里面。自動記錄的水位數據可以直接顯示在電腦等終端,清晰明了。
“以前都是人工記錄數據,直到1953年的時候,用上了水位自動采集設備,但還不能實現自動報送數據,水位變化自動記錄顯示在紙上,每天早上8點需要人工換紙,再后來才有了自動報送數據。”馬維說。如今的蕪湖水位站已經實現了全量程和雙備份監測,并增設視頻監控系統,提高了遠程實時掌握和監控水情信息的能力。
在六角亭下方的石柱上,記者看到了顏色鮮明的數字標識,其中一方石柱刻了紅橙黃藍四色預警水位,當水位抵達某個顏色區域且未來有繼續上漲趨勢,就觸發了相對應顏色的水位預警。
在六角亭下方的圓柱體(水位自記井)外表,清晰地標注著兩個數字,一是12.87米,這是蕪湖歷史最高水位,出現于1954年,第二個數字是13.40米,這是長江蕪湖段的保證水位。這兩個數字如警鐘般時刻提醒著蕪湖人防汛的重要及水位測報的重要性。
在下方另一處石柱上,記者看到了新安裝的水尺,相比老水尺,顏色更鮮艷標識更清晰。水尺底部顯示為8米,目前江水低于該水位。“還有一組水尺尚未安裝,后期我們會從這根水尺向江中間依次設置若干根水尺,直到歷史上曾測得的最低水位以下,這樣無論江水退到何處,都有對應水尺可測出水位。”馬維解釋道。
既然有了水位自記井,為何還要安裝水尺呢?原來這是雙保險,平時雖然水位自動記錄,但水文站工作人員會定期來現場進行人工測報,以確保自記井的數據準確。
經過升級改造后的蕪湖水位站不僅翻新了六角亭,還新建了80余米長的棧橋,利用自然地形新建了一處蕪湖水文文化工程。同時,蕪湖市水文部門去年在濱江公園吉和廣場段還設置了長江蕪湖水文科普長廊。
歷經百年,蕪湖水位站正煥發新面貌,這座國家基本水位站、長江中下游干流上的防汛代表站未來必將以更高效、精準的測報服務蕪湖及長江中下游多個城市的防汛、航運及生態保護。
信息來源 大江資訊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轉載,內容以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蕪湖江北網的立場,轉載本文的目的僅用于傳播相關信息,未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文末留言聯系我們。—— 蕪湖江北網工作室
承接各類包車業務(19坐39坐55坐)車型等,主要紅白喜事包車,學生用車,單位通勤用車,團體包車,旅游包車,電話:139 6635 4818 閔師傅
01
02
03
公 眾 號 丨蕪湖江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